言“治”有理丨推进“五基四化” 强化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组织保证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为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是人口大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为高效能治理提供方向指引和组织保障。2月12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在全省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上,部署了重点任务和具体工作,强调要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的主线,着力推进“五基四化”,即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队伍、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化解风险、维护稳定。因此,我们要自觉对标对表、扛稳政治责任,主动站位全局、勇于担当作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以“五基四化”为抓手,着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筑牢坚实支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唯有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各项事业发展、社会大局稳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才能行稳致远。一是持续深化“五星”支部建设。聚焦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牢抓实农村、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这两个“基本盘”,创新机关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方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工作优势,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根基。二是深入推进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主动适应人口流动、管理层级、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调整和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抓紧抓强“两企三新”党建工作,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同步推进、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协同发力,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都高高飘扬。三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为主线,坚持把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作为建强战斗堡垒、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紧盯突出问题、精准靶向施策,持续用劲发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群众聚力推动基层治理。
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打造治理精兵强将
毛泽东同志依据党的历史经验,作出过一个带规律性的重要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需要,坚持全过程管理、全链条发力、全周期选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一是培养选拔优秀基层治理人才。坚持政治标准,统筹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完善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及激励政策,努力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基层治理水平高的优秀人才。二是建强用好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两支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激励保障,建强用好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两支队伍,推行“专职+兼职+志愿者”服务模式,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治理领域流动,激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人才服务困难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完善基层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制度,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和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从政治上、思想上、技术上、行为上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统筹运用多种治理方式,实现基层治理有效;开展各种“党员示范活动”“党员志愿活动”,加强“党员积分管理”“双报到双服务”等先进性制度建设,激发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健全适岗研判机制,定期对能力不足、状态不佳的守摊型党员干部开展谈话提醒、培训教育、调整撤换,以管促干,淬炼出“政策通、业务精、服务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精兵强将。
加强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凝聚治理强大合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制度的改革与重构,驱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转换,是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一是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打造全民共治的开放体系。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深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事务议事决策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人民群众在产业发展、公共事务上踊跃参与、深度融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二是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高效能治理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河南要实现高效能治理,需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团结各类组织、链接多种资源的作用,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把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动员起来,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建立完善基层各主体的协同共治机制,加强对各种治理资源的整合集成,重塑现代社会共同体纽带,激发基层社会的内在活力,凝聚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三是创新党群民主协商机制,画出“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协商民主嵌入基层治理的方式和载体,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丰富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化渠道,找出基层治理“最大公约数”,画出凝心聚力“最大同心圆”。
加强基层治理网格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网格是联系服务群众直接、灵敏、高效的基本单元,是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因此,应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向村(社区)延伸,优化网格体系,提高网格化治理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治理的“盲点”和“真空”问题。一是科学设置网格规模。把精细化理念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人、地、物、组织”等为参数,合理确定网格人口规模和服务管理边界,实现要素支撑和服务需求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与党员责任区、社工责任区划分相对应,与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功能相对接,形成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的网格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流程各个环节的精度。并将风险治理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突出扁平智慧、高效动员、精密管控,提升网格对灾害事故、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处置、有效应对能力。二是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探索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工作体系,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形成人员下行、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扁平化治理体系,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制度。将党组织延伸到网格内,把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和服务下沉到网格,把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网格体系,全覆盖、无死角地统筹协调和精准治理,提高网格化服务水平。
加强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提高智慧化治理水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基层治理模式变革、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通过扎牢组织链、锻造智慧链、延长服务链,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治理向线上线下融合、政府主导治理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形成“善治”与“善智”互构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图景。一是建设智慧化数字治理平台。按照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思路,有效整合资源、系统融合机制、全面聚合力量,建设上下贯通、横向互联、条块结合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搭建集约化综合智慧治理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实施跨地域数据交换、跨时空交流互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部门联动“一网协同”、基层治理“一网统管”,精准把握社会需求、精准施策,提升基层治理精准度。二是提升干部数字治理能力。加强领导干部数字化知识和数字领导力的培训,让领导干部树立“数据治理”理念,使其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实现基层治理由“传统决策”向数据决策和智慧决策转变。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基层干部数字思维理念塑造和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发挥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中的“催化剂”作用,培养基层干部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三是创新智慧化服务方式。将数字赋能的顶层设计与业务流程再造深度融合,以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构建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实现共用共享,形成“一网统揽,一呼百应”的智慧化治理工作格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使基层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优质,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郑会霞,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