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的价值与路径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5-02-19 09:2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的价值

  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同样,数字赋能生态治理的每一步进展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指出,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数字赋能生态治理在组织方面,横向和纵向涉及各层级政府的协同联动;在资源方面,涉及人、财、物、技术等层面的协同配合;在制度机制方面,涉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协同优化。因此,需要党中央在总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有利于重塑部门生态治理的政务流程。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得多元化,包括点对面、面对面及多向立体传播,这推动了政府治理结构向扁平化、立体化和整体联动型转变,能够调动多主体参与治理的协同性、积极性,治理能力较强。生态治理涉及物质、组织、任务及信息传输等多个层面,通过这些层面的建设,可构建出整合协同的业务链、数据链和服务链,不断重塑生态治理的政务流程。

  有利于构建综合性协调生态治理平台。由于生态治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需要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格局。通过建设全国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各地区数字技术协调发展,采集并分析计算全国性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综合运用各级政府、相关企业数据平台和算力设施,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及企业数据平台和算力设施得到综合运用,以实现治理策略的整体协调,借助于数字化信息显示系统实现生态治理信息的一屏多显,能够构建综合性协调生态治理平台。

  有利于提升生态治理科学化决策水平。数字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强大的渗透性和广泛的覆盖性,始终占据科技创新的前沿,成为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环境数据的准确识别、实时追踪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及时研判和科学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和精准性,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对全国生态治理信息进行运算处理,通过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方式深入探索生态治理的规律,并为政府提供精准的决策建议,从而有效规避因人类决策理性局限可能带来的风险,以提升生态治理科学化决策水平。

  有利于增强生态治理智能化执行能力。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此项任务依靠人工手段力所不逮,必须借助智能化监测网络、信息化分析模块、数字化执行器系统才能完成。对生态环境监测收集数据需要借助于空天地一体化即时感知系统,分析大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对未来生态治理趋势的把握需要借助于智能分析模块,生态环境执法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便捷化执行系统。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更迅捷地满足群众的生态需求,增强了政府生态治理智能化执行能力。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的路径

  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调动多主体积极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生态治理能够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人民群众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民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媒体宣传”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汇聚起强大的生态治理合力。

  创新数字技术发展模式,构建高效数字网络。制约政府生态治理水平的瓶颈因素中包括软硬件因素、数字通信网络质量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技术链、生态链,培育世界一流数字产业。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数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带宽、低时延光传导骨干网络,均衡布局国家级大数据中心,协调提升东西部算力水平,尽最大限度满足政府高水平生态治理需要。

  深化互联网和数字思维,提升生态服务水平。互联网思维是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依据人与互联网互动规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驱动为动力,注重创新、开放、平等、协作和快速反应的思维方式。数字化思维则是利用数字技术,将现实虚拟化为数字,利用计算机对数字进行加工处理,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高效价值的思维方式。对于生态治理实践,两种思维方式都注重对大数据的获取、分析和计算,将生态大数据视作治理的关键驱动力,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进而提升生态服务的品质与效能。

  重视高校数字技术教育,培育数字技能人才。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是物和工具,不能自动实施生态治理,只有人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生态治理功能。随着技术迭代升级迅速,不断凸显出数字技能人才缺乏的不足,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由高校完成。高校要根据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科学设置优化融合管理、数字技术、生态环保等学科的相关课程体系,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齐相关教科研设施,培育好生态治理数字技能人才。

  推动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厚植内生发展动力。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治理数字技术和理念,通过综合集成实施创新;也要携手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理念,积累相关技术储备,为原始创新打下深厚基础,厚植相关数字技术内生发展动力。

  (作者:张红太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