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流恢复生命 让流域重现生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2-19 09:40

从古至今,治水一直关乎民族生存、文明进步、国家强盛。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水利是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为此,毛泽东主席指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河南水网构筑、航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治水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人与水、水与生态、水与经济社会等辩证统一关系,把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想不折不扣落实到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构建了以自然河湖、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的现代水网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我省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增强了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为发挥内河航运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谋划布设“六干六支”骨干航道网络,我省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825公里,沙颍河、淮河实现通江达海,周口港成为全国36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2024年周口全市内河航运吞吐量超过5200万吨,全省内河航运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4%,建成了多个港口偏好型产业集聚区。

当前,我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上已经明显提升,但一些薄弱环节仍然比较突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技术的等原因,我省年人均水资源4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河南属于严重缺水省份。另外,唐白河等部分控制性水库工程尚未建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安全度汛压力大,部分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如今年冬季雨雪严重偏少)、不确定性较为突出,特别是水网联通联供不够、高等级内河航道偏少、内河航运规模偏小(在全国内河航运排名靠后),尤其是中原出海的沱浍河、贾鲁河、惠济河、涡河等水资源不足,制约了内河航运的发展,影响了港口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坚持以流域为单元、水资源为核心、港口为节点、内河为纽带,统筹谋划流域与水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让河流恢复生命、让流域重现生机势在必行。

二、加快恢复河流生命的基本思考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河流是有生命的,任何一条河流都有它诞生、消亡的条件和过程。河流作为生命体同样是运动的、不断发育成长的,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循环往复运动的生命系统,具有畅流、绿色、资源、工程和人文特征。河流生命力也体现在滋养万物、文化传承、经济活动、社会稳定、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河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推进新时代大禹治水,联网、补网、强链,打造中原水网、恢复河流生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我省治水能力,还能引导我省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不断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进而保障水资源供给能力、战略储备水平。

(一)健全上中下游治理,让流畅的生命永续存在。我省水网建设首要任务是上游的涵养水源,加强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比如,淮河源头的桐柏山太白顶,清泉从山间汩汩涌出汇聚成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缓缓地流向远方、汇入大海,涵养水源的目的就是控制污染源确保源头永不断流。水网建设中游任务是通过河道内外污染源处理,改善河流水系水质,不断补水让水流奔腾不息。比如,沱浍河、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可以通过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供水配套工程调蓄、优化船坝联合调度,统筹多水源联调联供,加强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水网建设下游重点是修复河流浅滩和深塘,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如长江流域建成汉山水库、黄河流域开工建设九渡水库、海河流域开展良相坡和柳围坡等蓄滞洪区建设、淮河流域建成袁湾水库和庙湾水库等。

(二)统筹干支流一体化,确保河流洁净无污染。绿色是河流生命健康的底色,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源头和干支流全流程、一体化减少和控制污染,实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比如,要加快建设惠济河、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等排涝工程,建立“防、管、控”三位一体的防洪减灾体系。另一方面,恢复河岸带植被,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搭建人工湿地系统,恢复下游生态环境滋养万物。比如,淅川县多年坚持植绿、护绿、管绿并重,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小树苗,全面提升了造林成效。

(三)实施联网补网强链,打造中原水网新体系。我省水网是国家水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构筑联网联供水网体系,一是加强省级水网与国家骨干水网衔接,与市、县级水网互联互通,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水网体系,打通中原水网建设“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强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开展淮河、贾鲁河、沙颍河、唐白河航道建设,推进周商永运河、唐河沙河联通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中原出海水运通道主骨架。三是立足系统思维,尊重客观规律,摈弃就水论水,统筹处理治水与治山、治水与治林、治水与治田、治山与治林,做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共同维护河流生命共同体。四是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健全航运用水长效机制,加强水利枢纽与航运枢纽统筹调度管理,统筹防洪安全与航运安全,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四)开发左右岸水文化资源,传承唱响中原水文化。河流为两岸的植被和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维持着生态平衡,河流也常常成为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信仰。传承水运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一是深入发掘沙颍河、贾鲁河、淮河等文化的时代价值,利用河流岸线资源,推出更多体现时代价值黄金水道文化精品资源与交流传播平台(比如淮滨的“走读淮河”项目)。二是发挥流域具有的区段性特征,实施差异化文旅文创融合,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或历史人文内涵的文化公园与廊道,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比如漯河沙河开发的漯湾小镇)。三是以中原水网为纽带,以大运河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延续良治善治水历史文脉,努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优秀中原水文化,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我国的成功治水实践证明,河流生命力是多维度的,它不仅关乎自然生态,也涉及文化、经济、社会和美学等多个层面。持续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需要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有效地恢复河流的生命力,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人水和谐共生。

三、实现流域重现生机的有关对策

从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实践看,流域经济在古代人类文明起步和世界现代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料显示,全球35个国际化的城市中有31个是因为有港口而发展起来的,而居前10名的城市几乎都是港口城市。历史上的中原水运曾有过“百舸争流天津卫,千帆竞航下江南”的繁盛。比如,古代中州四大名镇,周家口镇(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朱仙镇(水陆要冲、深厚的文化底蕴)、赊店镇(民间有 “天下店数赊店”之称)、道口镇(素有“小天津”之称),四大名镇坐拥码头,兴于水,也衰于水。

河南是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发展内河航运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但当前仍存在部分河渠断流、河道萎缩、航道断航,以及港口规模偏小、临港产业单一、辐射带动不强、流域收入偏低等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拓宽治水思路,汲取欧美治水经验教训,从增加供给转向需求管理、从水利设施建设到港产城景协同,加快推进由粗放型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转变,让流域经济出彩中原。

(一)畅通内河航道,打造中原出海新通道,构建安全畅通、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现代内河航运体系。一是升级改造沙颍河、淮河航道等级,提升船舶运载能力。二是尽快召开贾鲁河通航论证工作,争取早日打通唐白河、沱浍河出海通道,不断提高我省内河航运规模和水平。三是统筹布设船闸与升级改造,提升航道船舶通行能力,减少过闸等待时间,节约航运时间成本。四是实施智慧航道、绿色航道工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航道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建强港口枢纽,提升内河航运承载力。港口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贸易基石。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江河)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一是按照“2+8”港口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港口布局,推动周口“1+9”、信阳“1+6”一体化整合,实现港口群差异化联动发展。二是持续强化水网互联互通,进一步联通内河航线,打造内河水运内河网络,为陆水联运、水水中转奠定坚实基础,并积极对接长江航线、大湾区航线,不断开辟中原出海集装箱航线,稳外贸、稳外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以需求为导向,加快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步伐,拓展内河航运应用场景。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港航贸、港产城、运贸产一体化发展,有效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三)实施多式联运,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一是加快建设周口、信阳入港铁路专用线建设,以及疏港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构筑立体化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二是进一步强化“公转水”“铁转水”“水水中转”内河航运新模式,实现“一单制”高效衔接的铁海联运、陆海联运运营改革,向改革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三是从省级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激励内河航运运营主体,调动自主开展多式联运积极性。

(四)集聚临港产业,发展流域经济,培育港口经济新的增长极,开辟兴国富民新渠道。一是围绕内河航运主业,发挥港口集疏运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大港口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构筑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平台。二是发展壮大港口偏好型临港制造业,如粮油食品加工、钢铁建材生产、船舶制造维修等产业集群。三是延伸配套临港服务业,如科技研发、跨境电商、国际货代、金融保险等,为临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我省流域经济发展重现生机活力。

总之,实现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需要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开发和航运发展,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集约节约发展之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及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把水网联通联供、水文化保护传承、内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促进我省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仝新顺  单位:中原科技学院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推动中原出海新通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JC038)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