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觉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2-20 10:31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汇交融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国作为大一统的多元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国情决定了各族人民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也决定了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一、民族工作关乎大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56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作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各族人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2023年6月7日至8日在内蒙古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指明了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还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国的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书写、创造和培育的。在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团结奋进、共筑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族人民心心相系,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二、在文化自觉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岳母刺字的故事传颂至今,“精忠报国”“忠义传家”是其表达的重要理念。作为社会向善的精神之钙,这些思想传达了爱国情怀,展现了大家与小家的关联,也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要自觉地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运用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内化为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这对于当下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已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把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对立,不能只有本民族认同没有中华民族认同,要共构中华民族整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今天,我们要在保护发展各民族文化中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最深厚的根基。

三、在文化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和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力量,发挥持之以恒的团结奋斗精神,以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今天,我们要在坚定对我们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中,多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与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同时,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坚持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于世界上的其他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秉持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打开国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文化自信的动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进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信在党的带领下,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各族人民一定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张品、任欣云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研究”(项目编号:2025-ZDJH-4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