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的历史叙事——兼析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哲学密码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从三者在中国故事中的叙事和演绎看,互为表里、互相支持、相互印证,携手共创共进。“两个结合”的作用机制在意识中逻辑上学理化现实中自觉不自觉地实际发生运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不断展现“六个必须坚持”的中国内涵、时代特征、守正创新意蕴。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本源于“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这三者中间是在先的,是引领、是导向,是“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的首要原因。历史地看,或者从三者在中国故事中的叙事和演绎看,互为表里、互相支持、相互印证,携手共创共进,即因“马克思主义行”,而有“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因“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不断实践和证明“马克思主义行”,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行”的现实案例、内容和力量。“马克思主义行”需要而且必须有共产主义运动、苏俄十月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重新焕发生机等得到实际印证和充实,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行”需要有新中国30年的建设、40年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进行证明。“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取得革命成功、建设成就、改革创新巨变得到证明。“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这是一个三者动态演进上升过程。因此,我们应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建设的执政党,再转变成改革的党,在新时代掀起自我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
“中国共产党能”,不但在于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和创造一个新世界;不但在于能够建设新中国,而且能够通过改革开放让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更多更大生机活力,更能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好”,就是从革命中以延安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红色政权建设得好,到新中国建设的奠基,改革开放富起来,新时代全面小康走向强起来,越来越好的好。
“马克思主义行”,即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者那里行,又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手里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新时代的新飞跃。从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思想谱系看,就是依次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从其中的哲学体系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或者说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解放思想、“六个必须坚持”行。当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行”时,不仅指马克思主义原理管用,潜在的意思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才叫联系的眼光看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发展,科学的眼光看科学。这才叫准确完整全面理解,这才叫学深悟透与笃行。
这里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入手渐次展开,逐层破解“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哲学密码,以提供大家学识悟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线索,帮助大家通向真学真懂真用。
一、坚持胸怀天下
古之天下,主要指中央之国,简称中国,与四夷相对,与四海毗邻。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追求天下有道,实质上是要使中国安定有序,存持马克思主义追求和实现社会合乎客观规律的运行的意象。今之天下是全天下、全地球、全人类、全社会,停留在一个国家民族层面,独立自主仍然是行天下的先决条件。毛泽东切身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发出号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中国发生大转折。习近平确定稳中求进总基调,引导我国发展从高速转高质,由粗放型向集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向提质增效的新质生产力转变。
伟人、设计师、领袖心系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系百姓苦乐酸甜急难愁盼,都想要攻克时代的难题,向历史、向未来、向人民交出一份圆满答卷。这就是领袖们的天下情怀、家国情怀、人民情怀,这种情怀和精神一直流淌在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血脉里。马克思主义在国人迟滞、沉闷的血管里注入了新鲜活力,远大理想照亮“适彼乐国”大同幽梦,于是,中国现象、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上演发生。
今之天下,主要是指全人类及其前途命运。马克思眼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伟大动力。马克思作出科学预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他自己,“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天具有超越国界的天下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油然而生胸怀天下的现代情怀。中国的革命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中萌芽发生、掀起高潮,自然深知中国革命内在联系着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以苏俄“十月革命”为马首是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支援,经历28个艰苦奋斗的春秋冬夏,不死不休,28个有些蹒跚的脚印通向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硬是帮助朝鲜死磕头号强敌美国,无偿援助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习近平看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领导中国实现对世界发展的贡献率达三分之一,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筹划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习近平的中国话语共建、共享、共荣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抱负和胸襟。
二、坚持系统观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出自清代陈澹然《寤言》卷二 《迁都建藩议》。虽然春秋时期的孔子早就表示“虽千百年之后,其损益可知矣”,但也留下终生的困惑和遗憾“天下何莫由斯道也”。“文革”中把他定性为开历史倒车,确实指出他所谓“道之不行”的根本原因。毛泽东也感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坚持系统观念,很好地弥补了万年和朝夕之间的缺陷,中和二者的矛盾和对立,使二者统一起来,其见识甚高,居功甚伟。沿着毛泽东拿来用的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之“的”,坚持系统观念,触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活学活用活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经自然科学的参与,形成现代系统论。毛泽东《矛盾论》抓住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做文章,可谓为唯物辩证法点题,也可以看作就矛盾面解说系统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特别是关于战略步骤、战略目标、“两个大局”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系统论观念。习近平系统把握、整体推进的新时代宏大叙事,也正是在坚持系统观念的支配下渐次展开的。
坚持系统观念,既是胸怀天下的着眼处,又是胸怀天下的踏实处。坚持系统观念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
三、坚持问题导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活的灵魂。系统观念聚焦于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对于识物成务具有决定性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题、关键、要害、玄机,相当于为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确立核心。核心之核心在于承系统之重,处枢纽之机,定动态之向。核心解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敏锐地发现并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顺手拿来,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得心应手,新中国的诞生成为经典案例。
问题之于系统,犹如俗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又如列宁说,“你要解决大问题吗?就要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因为每个大问题里面都有无数个小问题竭力露头”。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相结合的思想,就是以大管小、以大摄小、以小带大、以小驱大的系统辩证观念的体现。坚持问题导向是问题聚焦的辩证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打败一切中外敌人,包括头号强敌美国。
革命、建设、改革,从来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革命就是要解决革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之形成、创立,就在于解决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发现新中国成立前30年隐含的弊病和危机,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勇于承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重任,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改革开放就是中国自我解套、排纷解扰的第二次自救良方。二次革命的意义不亚于一次革命。习近平指出,不能相互否定,即不能以改革开放前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30年,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后30年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改革是否定,哲学上看也是否定,但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自我完善发展。形式上的正题反题,在习近平手里得到合体的结论和意蕴。习近平兼收并蓄,做到二者有机统一。关于改革,习近平指出,到今天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但也坚定表示要把改革全面展开,推行到底。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走中国式革命道路,邓小平从农村改革起,转向中国式改革道路,习近平认为脱贫攻坚大头在农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者的确立,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就在于提出三个各不相同、先后关联的问题,三者的创新主要标志就是不同时期正确地提出并选择了那个时期的正确道路。抓住问题做文章,扭住关节不放松,马克思主义以生,毛泽东思想以立,邓小平理论以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抓住问题做文章,扭住关节不放松,共产主义以兴,中国革命以成,改革开放以富,新时代以强。
四、坚持守正创新
邓小平铁了心要搞改革开放,“铁了心”的心,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初心和使命。“铁了心”的心是必须改革开放,改变的是形式和做法,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这就是守正创新。第一次革命为独立,第二次革命为富强,第三次革命为复兴。第三次革命,习近平浓墨重彩写上自我革命。三次革命,前者是铺垫,目的是为后者打前站、打基础,后者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目标、环节、步骤,意图很明确,通向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归结一个基本点是道路创新,其标志就是道路创新。毛泽东思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引领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走进新中国,走进为后来发展奠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邓小平理论大力倡导改革开放,引领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到之处首推自我革命,标志性贡献就是探索并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变的是章法、具体路段路径,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不变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不变的是悠悠神州5000年仁人志士、古圣先贤心系天下的情怀。
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知之难行之更艰,知道守正创新就很不容易、很不简单,而要做到和实现守正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困难重重,改革开放风险、挑战、机遇并存,前进路上风浪重重,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随时加身。勇者足惧,智者足虑,仁者足忧,方能赢得一片光明的未来。“绝不犯颠覆性错误”,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定力、智慧和勇气。无论是航轮掌舵,还是风险应对,“我自岿然不动”,思想底子、信心底气,就在于形成哲学新论,毛泽东、邓小平的哲学,翻新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经过毛泽东、邓小平,唱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主旋律,构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摧折、不可或缺、不可压抑的优雅强健音符。无论革命、建设、改革,还是自我革命,万变不离其宗——守正创新。毛泽东讲“批判地继承”,用邓小平的话是“自我完善”,习近平将其发展为“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之守正,是守党的正确路线之正,守优秀传统文化正气之正,守求真务实之正,永远站在历史进步方向和人民一边之正。新时代,创新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引申义是稳中必进、稳中有进。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绝不是心血来潮的自吹自擂,而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气,实实在在拼出来的,是同人民群众一道奋斗出来的。
五、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根本原因在于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写诗明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里的道义指的是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所发动的救亡图存运动。道义本源于传统文化,李大钊用在这里表明共产党的基因里有传统文人士大夫谋道不谋贫的风骨,济天下、安黎庶的高尚情怀。坚持自信自立,我们由危转安,由弱变强,由愚昧贫穷落后,走向开放富裕文明,由受压迫受剥削变为独立自主自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既是道义使然,又是道义的现实体现。站在道义制高点上,我们不屈不挠身经劫难终至成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我们无往而不胜;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正义、神圣而光辉的事业,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站在道义制高点上,我们血管里流淌着500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赓续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风骨,用现代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中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自立自信、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民族抗争的历史符号和记忆,长城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信自立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被誉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经》里刻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孔子儒家身上,体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追求,“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圣贤精神。我们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革命精神,工业学大庆的王进喜精神,农业学大寨的大寨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永远进取、奋斗担当精神。5000年中华文明史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170多年革命史创造了革命业绩;30年建设史,一个泱泱大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40年改革开放史,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自信自立。我们坚持自信自立,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坚持人民至上
孔子讲到本固邦宁,天下有道,长治久安,着眼点就在人民,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娱乐生活。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真正做到了坚持人民至上。
毛泽东当上国家主席后,奉劝想进京谋个一官半职的父老乡亲回乡各安本业,自觉做到人民至上。邓小平深情地表示“我是人民的儿子”,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开放最高标准,1992年南方谈话中,人民至上的工作准则贯穿至今。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新时代习近平站在引领中国发展潮流的潮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我将无我”。党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社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得到革命性重塑,根本原因在于扎根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就在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顺着马克思主义的目光关注新时代,沿着5000年风雨吹打的民族足迹勇毅前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留一番清醒,留一番真心。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的归纳和新时代的创新,是学思悟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摄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哲学密码。“六个必须坚持”是经过学思悟行所能体悟的人间真谛。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六个必须坚持”是庄严敲响开启未来之门的重锤,它回应悠悠绵延的远古呼唤,把脉时代的呼声和主题,引领续航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作者:贺雨生 朱同杰 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