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丨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河南在“四高四争先”部署中强调“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的召开更是吹响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支点”的冲锋号角,这既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精准对接,也是河南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目标已明、时不我待。当此之时,河南唯有加压奋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诠释“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的深刻内涵,方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自身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河南集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于一身,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新征程上,河南要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既是政治责任、时代使命,更是发展机遇、战略必然,对于自身加快发展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践行河南大省责任使命的必然选择。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河南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经济体量稳居中部首位,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勇挑大梁、争先出彩,是河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经济大省挑大梁,挑的不仅是经济增长大梁,更是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河南立足区域禀赋,提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不仅是对河南自身发展蓝图的科学谋划,更是作为大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导向,为国家整体战略布局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以中原之为服务“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和发展智慧,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与深远意义。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必然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而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是推动这一中心任务的重要部署。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多战略主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则是打破地方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动能支撑。河南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融入新发展格局,可以更精准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潜能;通过拥抱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市场活力和韧性,提升综合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河南提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不仅是河南响应国家号召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必由之路。
激发河南市场潜力活力的必然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重大论断,强调以制度型开放和系统性改革打通堵点、激活要素、提升效能,为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根本制度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是通过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重塑发展动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则通过破除行政垄断、市场分割和制度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高效配置,二者共同构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实践场域。就河南而言,经济体量超6.3万亿元、人口近1亿,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受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制约,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等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河南提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精准洞察,也是河南解锁市场潜能、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钥匙。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种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丰富与满足,更在于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全面提升。而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大内需战略与高水平开放协同发力,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提供系统性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则推动全国范围内商品服务同质同价、民生保障互联互通,为人民美好生活夯实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对河南而言,作为承载近亿人口、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的发展中大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为就业质量提升、消费升级加速、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现实诉求,唯有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破解省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此,河南提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既是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回应。
认清自身优势,释放发展活力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河南“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必须认清优势、善用所长、补齐短板,方能化优势为胜势,进而乘势而上。
基于空间区位的战略腹地优势。在全球化重构的背景下,省域的空间区位决定了其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不同方向与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相接,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这一区位优势,使其天然具备成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的潜力。当前,全省不仅面临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而且向北对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有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全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贯通承启带,是统筹区域战略协同联动不可替代的重要区域,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战略腹地。我省应充分发挥空间区位的战略腹地优势,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功能齐备、要素集聚、产业繁荣、互联互通、环境优良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力量。
基于物流体系的枢纽链接优势。物流体系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基础网络,是经济循环的“主动脉”,也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硬件基础。河南枢纽优势和物流体系优势突出,拥有联通国内外的枢纽网络,是国内大循环中轴带连接的必经区域。全省综合交通线网规模达到29.2万公里,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内河航道升级加快,“米”字形高铁网已然形成,“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1+3+4+N”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不断完善,铁公机海多式联运、综合集疏能力大幅提升;全省超70万人从事物流行业,社会物流总额稳居中部六省首位,物流“豫军”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郑州机场全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跻身全球货运40强、居中部地区“双第一”。中欧班列(郑州)实现高频次往返对开,辐射欧洲、中亚等30多个国家,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内陆地区首个TIR集结中心在航空港区挂牌建成,高效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效应不断增强,已成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建强通道载体,强化枢纽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开放平台功能,推动物流枢纽向经济枢纽转变,以高能级枢纽经济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基于产业基础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依托深厚的产业根基,河南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韧性,成为畅通经济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力量。河南具有比较完整、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是我国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5%,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明显,已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现代轻纺、现代化工等19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此外,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载体能级持续提升,基于产业禀赋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为我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打造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增强在全国产业大格局中的引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加快推动更多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基于人口体量的消费市场规模优势。消费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促进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充分释放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河南巨大的人口体量所蕴藏的内需市场优势,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潜力所在。全省有近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1100多万户经营主体,潜在需求空间巨大。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占比超过60%,培育出长垣起重机械、鹿邑化妆刷等3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农村电商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下沉市场潜力巨大。此外,从投资潜力来看,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以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潜力大,每年近150万左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带来巨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对各类技术、产品、服务的需求空间广阔,使得中原市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地。因此,应充分发挥基于人口资源的人力资本和内需市场优势,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快新型消费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消费供给新体系,实现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激发市场活力。
基于要素市场的宏大应用场景优势。作为要素与需求对接的关键载体,应用场景通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动力。河南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场景化创新”,将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与产业、物流、消费等实际场景深度融合,形成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差异化竞争力。拥有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等一批要素市场载体,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形成了“要素市场半径500公里覆盖范围”和“郑州—洛阳双核驱动、多节点辐射”的要素市场空间格局,服务4亿人口消费市场。此外,全省22项改革经验已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广清单,成为内陆省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为内陆省份融入双循环提供可复制的“要素—场景—产业”协同路径,强化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纵深支撑能力。今后,应进一步巩固和放大该优势,通过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高要素市场的成熟度和要素保障的稳定性,有效释放发展活力。
紧盯目标任务,实干创造未来
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要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姿态,紧盯建设市场循环枢纽与双循环支点发展目标及任务,加压奋进,以行动诠释使命,用实干创造未来。
立破并举,在落实“五统一、一破除”上勇突破。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经济”“诸侯经济”,导致制度规则“天差地别”、要素资源“淤堵不通”,河南唯有以“立”夯实制度根基,以“破”释放创新空间,才能在建设市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和市场监管统一。加快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产品质量检测、市场监管等关键领域的规则标准统一化,统一监管标准,完善整合省域内“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系统,强化信用监管,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制度差异,降低经营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强化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建立省级统一的土地要素交易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区域间土地供需信息壁垒,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要素均衡分配,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促进区域股权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强化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标准和国际接轨,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优化消费纠纷解决流程与反馈机制。四是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全方位审查自纠壁垒性政策,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排查和清理在资质、资金、股比、人员、场所等方面设置的不合理条件,确保“单外无单”,开展隐形壁垒专项整治,自查清理存量优惠政策,支持各地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
软硬兼施,在推动设施的高效互联互通上走在前。“硬联通”使资源要素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自由流动,“软衔接”能确保资源要素在流动过程中规则统一和效率提升,做好“硬联通”与“软衔接”相结合,方能确保河南在推动设施高效互联互通上走在前列。一是打造立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以“米”字形高铁为牵引,加强各种交通设施的无缝衔接,加快构建通达国内、联通国际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大通道。二是畅通市场信息交互渠道。建设省级综合交通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机场、口岸、公路、铁路等设施运营信息的互通,提升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调度能力,尽快实现公共资源及各类要素交易平台企业化运行、市场化运行,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资源整合。三是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聚焦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供应链中心建设目标,完善“空铁公水”为一体的立体物流通道系统,依托郑州、洛阳、南阳、商丘等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加快推进流通设施软硬件、渠道和平台建设,提升订单、运输、仓储、配送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物畅其流,在打造顺畅的商贸流通体系上当标杆。商贸流通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繁荣与区域竞争力,更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命题。在新发展格局下背景下,河南应加速重构商贸流通底层逻辑,以商贸流通体系的系统性革新为建设市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提供破题样本。一是紧抓“两新”政策机遇提振消费。重点开展好项目集中攻坚、消费提振行动,在扩需求、稳增长上持续加力,提升消费者参与换新的便利度、获得感,同时,顺应消费变革新趋势,培育壮大数字、绿色、智能等消费热点。二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开展河南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强化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推进“一单制”等适应多式联运一体化运作的规则协调和互认机制,解决物流数据不互通、单证不统一等跨区域流通障碍。三是构建多层级商贸流通网络。在城市层面,优化商业步行街、智慧商圈等消费载体,推动传统商贸数字化升级;在县域层面,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打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通道,建成覆盖城乡的高效流通网络。
供需协同,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上争先进。现代产业是建设市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的重要基础,河南唯有从供给需求双向发力,以双轮驱动解构低效藩篱,才能在产业大变革的时代浪潮中率先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到河南投资发展,不断提升河南产业链群发展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强与发达地区产业协作,通过“总部+基地”“研发+产业化”“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生产制造”等产业协作模式深化区域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能。二是提质增效传统产业“基本盘”。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数据库+工业大模型”发展模式,依托我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食品等优势产业,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通过延伸链条、技术改造、数智转型等,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新装备、新材料、新消费等领域升级。三是裂变突破新兴产业和未来“增长点”。要抢抓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聚焦硬科技、卡脖子、国产替代等领域,结合河南科研条件与产业基础,重点在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推进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发挥河南在材料、能源、生物医药、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优势,加快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交通等领域,尽快释放发展潜力。
内引外联,在塑造更高水平开放新优势上做示范。建设市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大市场的客观要求,河南要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协同,形成与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的开放格局。一是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聚焦战略协同、产业协作,东、南、西、北四面拓展,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要以交界区域为重点深化省际协同发展,推动鲁豫、皖豫、晋陕豫等毗邻地区深化合作,提升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水平,拓展苏(州)信(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贸易。在国际层面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四条“丝绸之路”发展规模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标准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提升河南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做大做强开放型市场主体。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有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开放型经济市场主体,更加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推动重点产业开放发展,提升供应链主体竞争优势,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和高层次对外投资策源地。
奋楫争先,在建设春风化雨的营商环境上创一流。一流的营商环境既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的“破冰器”,也是衔接国际规则、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黏合剂”。奋楫争先,打造办事效率高、开放程度高、法治保障高、宜商宜业宜成的营商环境,是河南建设市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的关键一环。一是纵深推进市场法治化建设。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维护市场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要主动扩大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力度,积极参与相关规则修订,推动形成更加透明、包容、平衡的现代化多边规则体系;全面落实RCEP规则,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竞争中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改革,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创建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三是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办好用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深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互通、数据信息有序共享和业务办理高效协同,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万人助万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提供定制化服务,全力助企稳企强企,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最强合力,激发市场活力。(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王承哲
统筹:万川明 王玲杰
组长:袁金星 杨晓东
成员:高泽敏 赵雅曼 冯凡栩 赵文心
执笔:袁金星 高泽敏 赵雅曼 冯凡栩
美编:张焱莉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