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丨在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上奋勇争先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5-02-21 13:5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河南在“四高四争先”中提出“在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上奋勇争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最新部署,是对河南深化改革和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的科学谋划,必将推动全省创业创新创造呈现机制更优、主体更强、要素更活、生态更好、活力更足的生动局面,催生新质生产力在中原大地蓬勃兴起,不断增强河南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科技硬实力、硬核支撑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注入新动能。

  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当前,国际国内创业创新创造格局正处在演化调整的关键期,河南创业创新创造有优势、有潜力、有空间,正在进入厚积薄发的新阶段,更应在顺应时代大势中奋勇争先,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全省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深刻把握以深化改革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大势。伴随全球科技创新版图加速重构,中国创新地位快速提升,全国各地均在抢占创业创新创造高地、引育高端要资源上谋势布局,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使河南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一是科创范式变革驱动全球创业创新创造活动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开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范式,全球科创活动高度活跃,深度交叉融合创新成为新趋势,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速度快速提高,各国均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前沿领域未来产业,抢占技术创新高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先机,高科技创业更加活跃,独角兽企业群体涌现。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中国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破冰攻坚改革举措带领下,中国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全速释放,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飞猛进,C919大型客机相继交付,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计划,多个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新跨越。新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产业世界领先,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全球领跑,新一轮创业浪潮蓬勃兴起,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中国蝉联世界第一。三是区域科创竞争使河南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随着创新驱动作用愈加重要,各地积极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十余个省市提出争创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双城、武汉赢得新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合肥、成都等地竞逐国家大科学装置之都;围绕创业创新创造一流生态的竞争更为激烈,浙江深度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安徽全力构建多元化“基金丛林”,各地争建高品质创新创业载体,成都打造“中试+”生态,杭州构建“创业陪伴空间”体系等,厚植创业创新创造沃土。

  全面认识河南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近年来,河南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首要位置,强优势补短板锻长板成效显著,为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赢得诸多有利条件与广阔发展空间。一是优势加速凸显。河南在市场主体规模、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蕴含着广阔的创业创新创造空间。市场主体规模优势巨大,2024年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127.77万户,跃居全国第4位,更多创业者扎根河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000家,诸多细分领域全国领先,新产品迭代升级加快。人力资源优势加快转化,我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由2010年6398人提高至2023年11744人,增长83.6%,2024年全省技能人才总数达2017.31万人,加速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等,人力资源呈现结构优化、层次提升态势。二是短板不断补齐。河南正视同先发地区之间的科创水平差距,积极为创新“补课”,为创业创新创造注入强劲动力。科技研发投入全面提速,2021—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速高达22.22%,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05%。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截至2024年,全省拥有17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省实验室27家、省中试基地61家,不断完善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75.8%,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总数达39家,新技术新产品持续涌现。三是潜力稳步释放。河南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战略腹地效应强化,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潜力稳步释放。河南向北对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等,主动强化对内开放,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世界传感器大会、豫粤产业链合作交流对接活动等高端平台持续发力,广泛链接先进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更多外地高端人才与豫籍高层次人才到河南创新创业。

  把准发力方向,实现争先突破

  围绕国家所需、河南所长、未来所向,持续向“深”、向“高”、向“新”、向“优”发力,全力提高河南创业创新创造的发展质量、发展能级、发展位势。

  向“深”发力,在深化创业创新创造机制改革上争先突破。立足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聚焦堵点痛点难点,敢于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全面深化机制改革的“河南首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一是聚焦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再突破。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支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办企业上先行先试,构建市场牵引、需求导向的创新体系。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再提速。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拨投结合”创新改革,探索开展专利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试点,加快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三是促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再深化。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服务保障机制,靶向培育顶尖人才、突出培育领军人才、前瞻培育青年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实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和最大效能发挥。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体系,以长周期稳定支持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宽松环境,为有顶尖人才提供快速成长通道。四是加快创业扶持政策再升级。创业型人才和初创型企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活跃力量,各地都在创设超常规创业扶持政策,要聚焦卡点堵点,强化政策创设,拓展高素质青年人才创业空间,设置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吸引豫籍人才回河南创新创业,激发各类人才创业活力。

  向“高”发力,在引育创业创新创造高端平台上争先突破。坚持高能级对标,围绕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发生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发挥河南人才密集、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发挥科技平台创新与产业衔接功能,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一是争创国家区域科创中心。重点围绕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超常规大力度谋划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高端创新平台落地河南,尽快在生物育种、智能装备、大数据大模型等领域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争取重大科学装置布局,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突破国家实验室,强化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在现代农业、材料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引领性、前瞻性布局,力争在种质创新等领域布局重大科学装置、创建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级概念验证平台、中试验证平台、重点科研及行业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三是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河南省科学院在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中的龙头作用,引导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开放型项目合作、柔性化人才引进、飞地型机构设立等方式,积极吸引海外优势创新资源,持续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

  向“新”发力,在培育创业创新创造新兴主体上争先突破。聚焦“高精尖缺特”,大力培育高科技人才、青年创业者、新生代企业家等创业型人才,积极打造现代化新国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全力打造创业创新创造新兴主体的“河南雁阵”。一是推进创业者群体再扩容。抢抓高技术创业新机遇,加速引育各类高科技人才、青年创业者来豫创业,聚焦出台创业支持政策、拓展创业场景、优化创业生态等关键领域,重点围绕容错宽容机制设置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预留成长试错空间,全力吸引创业型人才、孕育初创型企业,加快培育新生代企业家群体,支持初创型企业成为独角兽。二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再强化。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优化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雁阵,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整合能力。加快“专精特新”企业扩容提升,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打造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深耕细分赛道持续推出迭代升级产品,引领行业前沿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高质量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服务,紧盯新兴技术落地路线、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培育未来型高技术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科研立项、投融资、上市、特殊行业准入等方面落实企业平等化,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

  向“优”发力,在做优创业创新创造空间载体上争先突破。积极打造涵盖国家自创区、中原科技城、各级开发区、多元孵化器的空间载体体系,以更优更高品质的空间载体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强化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引领效应。支持自创区持续开展改革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探索,聚焦新型材料、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支持三市组建一批创新共同体,共建重大科创平台、共研重大项目,打造一批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重大科技产品及装备,形成一批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政策成果。二是推进中原科技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以院城融合发展为依托,持续强化引机构、建平台、聚人才、育产业等内涵建设,突出做好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两篇大文章,加快构建覆盖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打造从研发到转化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力建成全省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新动能的主引擎。三是推动开发区能级提升。积极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创新引领示范效应,支持区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支持省级各类开发区发展成为培育壮大产业链群重要平台,持续开展产业集群能级跃升、开发区主体赋能增效、创新能级提升、要素供给体系优化、政策创新增能等专项行动,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企业集群。四是构建高品质创业孵化空间体系。支持各类创业园、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持续推广“投资+孵化”模式,探索跨市孵化、离岸孵化等新型孵化业态,引导各地围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规划建设创业孵化空间,加快全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全覆盖,培育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开展创新街区建设试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创业创新创造智能体。

  聚焦关键落子,确保抓出实效

  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从制度建设着眼,在关键处落子,探索标志性引领性原创性改革举措,切实推动改革创新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以改革强内力、增动力、激活力,开创全省创业创新创造新局面。

  聚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抓出实效。积极探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路径,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以创业创新创造催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一是推动科研平台转变发展模式,强化新质生产力策源。支持各类科研平台和机构转变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建立需求导向、市场牵引的创新模式,推动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引入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成立郑州研究院等,打破部门壁垒和学科界限,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科研仪器的应入尽入、应享尽享,让科研仪器实现“物尽其用”,健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学数据有序开放,强化创新策源,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路径,加快新质生产力成长。支持科研团队直接孵化成企业,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场地、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降低科研团队创业门槛,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提升技术成果交易质量水平,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前端赋能。精准定位科技成果需求主体,聚焦创业企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方以及政府引导的投资机构等,构建多元化合作网络,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聚焦打造宜商宜业宜成的营商环境,在优化创业创新创造生态上抓出实效。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扎实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打造办事效率高、开放程度高、法治保障高、宜商宜业宜成的营商环境。一是加快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以提升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目标,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标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聚焦打造“智慧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快引入大模型,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植入、全面赋能政务服务,创新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从“可办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以落实“五统一、一破除”为关键,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项改革举措,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二是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生态。抢抓政策机遇,创新政策举措,助力企业降本减负,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强化涉企收费监管,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支持企业数转智改网联支持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上云用云成本。结合现代物流强省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大新技术投入和应用,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全方位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聚焦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在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上抓出实效。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催生未来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强化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统筹优化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因地制宜构建起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培育链条,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的多元化投入增长新格局。健全未来产业先导区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实施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大力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二是推进新兴产业链群化发展。突出规模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开展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链群协同升级。实施新兴产业强链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创建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新优势重塑。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引导传统产业里的企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拓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激发传统产业里的新质生产力,重塑新优势。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向新兴、未来产业拓展延伸,加快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向新材料、前沿材料延伸,装备制造向先进智能装备转型,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食品、纺织服装等加快开发新消费产品、年轻化品牌,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

  聚焦畅通要素资源循环,在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上抓出实效。以畅通要素资源循环为目标,健全要素市场体系,破除不利于要素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数据、人才和资本等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支持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人才有序高效流动,破除制约人才使用和流动的制度藩篱,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深入开展“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推动人才第一资源充分涌流。二是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对科技型企业、重点科技项目、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集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发展“研发贷”“科创积分贷”“科技人才贷”“贷款+外部直投”等弱担保、信用类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培育多元化创投主体,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打造基金丛林,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形成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良好氛围。三是畅通“政务、产业、企业”数据循环。依托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深入开展“数据要素×”行动,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服务机制,鼓励城市开展政务数据分类分级试点,推动工业、金融、交通、农业、科技、医疗等重点领域数据资源库建设,打造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探索“AI大模型+行业数据集”发展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放数据场景,提升数据共享效能,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王承哲

  统筹:万川明 王玲杰

  组长:赵西三 杨晓东

  成员:刘晓萍 杨梦洁 邱 静 赵文心

  执笔:赵西三 刘晓萍 杨梦洁 邱 静

  美编:张焱莉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