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丨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5-02-21 13:56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是牢记嘱托、扛稳责任、乘势而上的使命担当和主动作为,是顺应规律、立足实际、聚势赋能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准目标要求、科学精准施策,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开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扛稳农业大省责任、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河南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是牢记殷殷嘱托、扛稳农业大省责任的使命担当,是顺应发展规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是依托基础优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举措,是补齐短板弱项、聚势赋能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有责任、有使命应当奋勇争先。对于河南“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非常关注、寄予厚望,殷殷嘱托河南,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这些重要要求,着眼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紧贴河南省情农情,为河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明确了实践路径。对于河南而言,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积极回应,也是扛稳农业大省责任的战略考量。

  顺规律、抓机遇需要奋勇争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农关系经历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演进,城乡关系则经历了“农村支持城市—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新形势下,实行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联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河南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探寻和完善新时代的工农城乡关系演变路径,实现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跃迁,是顺应工农城乡演进规律和河南所处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也是结合时代要求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应有之义。

  有基础、有优势能够奋勇争先。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充足资源要素和比较优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具备奋勇争先的内在潜质。河南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大宗经济作物优势产区,2024年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省蔬菜及食用菌、瓜果类、猪牛羊禽肉产量均保持增长态势;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数量居全国第2位;片区化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基础持续夯实;红旗渠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巩固和扩大这些发展成果,就能把特色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发展胜势,这既是奋勇争先的底气,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优势所在。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是依托基础优势、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举措。

  补短板、挖潜力亟待奋勇争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河南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和充分,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城镇化的高质量推进,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以城镇化为例,2023年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比全国低8.0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乡村地区仍是4100多万人常住的家园,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呼唤更加欣欣向荣的乡村。相较于先行省份,河南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差距,这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新的增长点,凸显了奋勇争先的紧迫性。河南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有利于补齐短板弱项、夯实发展根基,有利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聚势赋能。

  聚焦聚力,在五个维度上扬优势锻长板

  奋勇争先,就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河南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聚焦聚力在发展中冲在前、挺在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现有的发展优势和长板,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就要在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更出彩,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当先锋,在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上作示范,在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上走在前,在建设农业强国上挑大梁。

  在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更出彩。河南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河南立足省情,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有力推动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河南要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必须在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更出彩。一是在统筹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上更出彩。强县富民产业链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二是在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上更出彩。资源要素融合、产业空间重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不断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高水平融合协调新格局加快重塑。三是在统筹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上更出彩。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产城融合持续深化,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品质宜居宜业城乡空间加快形成。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当先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近年来,河南通过持续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以试点示范为抓手,持续推进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农地入市改革路径,创新农村产权融资模式,引导农业科技人才下乡。基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现实需要,河南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上先行先试,当先锋、探新路,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一是在农业农村改革上当先锋。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平稳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帮扶机制更加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更加完善。二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当先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合理,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更加多元化,数字技术对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效应更加显著,促进城乡人口、土地、资金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推进。

  在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上作示范。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近年来,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省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地标产业量质齐升,头部强县发展迅猛。2023年,巩义市GDP突破千亿,成为河南首个“千亿县”。河南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需要进一步在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上作示范。一是在强县和富民统一上作示范。县域富民产业实现蓬勃发展,产业发展的韧性不断增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形成新局面。二是在改革和发展结合上作示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改革作为县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动力和源泉更加突出。三是在城镇和乡村贯通上作示范。县域内空间、产业、要素等领域的贯通融合不断深化,城、镇、村一体化的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更加合理,以县域为单元的共建共享、同频同向的治理新格局持续彰显。

  在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上走在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河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片区化理念推进乡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河南要进一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就要在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上走在前。一是在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前。都市圈、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二是在城乡规划融合水平上走在前。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城乡规划的互联互通,一体设计、多规合一,整体呈现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互相融合的美好画卷。三是在城乡建设融合水平上走在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程度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不断增强。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逐步完善,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不断提升。四是在城乡治理融合水平上走在前。践行乡镇工作“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赋能城乡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建设农业强国上挑大梁。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国家规划的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全国肉牛肉羊和奶业产业优势区,蔬菜种植面积常年居全国首位、产量第二位。河南作为粮食大省、畜牧大省、经济作物大省、农业大省,要在打好粮食“王牌”和建设农业强国上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挑大梁。稳固河南粮食生产领先地位、凸显粮食生产的“王牌”优势,就是要在有限的耕地上多打粮,稳定并持续提升粮食的产出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二是在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上挑大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等有效供给,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由增产向提质增效深化。在供给和需求两方的共同推动下,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特征更加明显,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和整体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统筹施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需要守牢底线、贯通城乡、搞活县域、做强产业、深化改革,以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担当和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更加出彩的河南。

  贯通城乡,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等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二是持续加强乡村建设。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通过创造有前景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进一步集聚要素、吸引人才。三是积极创新乡村运营。坚持运营前置理念,围绕“建什么、怎样建、谁来建”等关键问题,提前梳理运营管理体系,注重运用市场思维、依靠市场手段推动乡村运营,结合乡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及地域元素,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前谋划相关业态、构建品牌化运营体系,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参与投资经营,探索适合本土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的水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四是着力优化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数字乡村,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五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城乡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等,促进城乡绿色发展。

  搞活县域,深入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一是以功能提升增强县城对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力。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乡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提升县城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二是以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阵地,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三是以壮大县域经济强化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纵深推进县域经济“三项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能级,打造一批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城区人口超50万县。强化县域统筹,坚持产镇(村)一体联动发展,推进镇域产业集聚、产村融合,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手工、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乡村富民特色产业,引导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农户延伸,使农民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做强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集群。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各县域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做优做强特色产业链。根据产业及产业链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产业融合趋势,找准制约各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及需要破解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破部门局限和局域思维,在省、市、县层面分别确定牵头单位和链长,成立跨部门、跨地域的工作专班,明确各产业链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最大限度汇聚资源要素,最大可能凝聚优势特色产业链发展合力。三是强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围绕医用、药用、保健、预制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持续推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与装备制造、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衔接配套、集聚发展,并与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科普研学、农事体验等业态协同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预制菜、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生态+”等,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一二三产业贯通、农文旅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一是全面深化城乡改革联动。在守住底线红线的前提下,坚持先立后破,积极主动地把有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立”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数据库,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扎实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二是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加快构建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其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用足用活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节机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全面振兴。三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在户籍、教育、就业、医保、住房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增强城市吸纳力、承载力,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收入水平、城市福利共享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和有偿退出机制。四是强化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加快培育高成长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塑重构,打造种业强省、农机装备制造强省、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农业从业者队伍,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塑造城乡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新优势。

  守牢底线,持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本盘。一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着力夯基础、提韧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现代种业强省,打造种业高地,加强“平急两用”区域性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构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增强应对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能力。着力“抓五良、强三链”,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为引领,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种植收益和产业效益。着力“促五优、树品牌”,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适度加工、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构建现代粮食产业流通体系,擦亮“美豫粮油”和“豫农优品”系列品牌。着力增补偿、添动力,健全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政策性支持补贴,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保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重点区域帮扶,提升帮扶效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着眼过渡期后的政策衔接并轨,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王承哲

  统筹:万川明 王玲杰

  组长:陈明星 杨晓东 王 丹

  成员:宋彦峰 张 瑶 贺 新

  执笔:陈明星 宋彦峰 张 瑶

  美编:张焱莉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