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丨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
观生态版图,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地和重要承载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等重大要求,坚定提出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绿色答卷”。
牢记嘱托,知重担责,
深刻理解奋勇争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河南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河南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伟力,提出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建设美丽河南的关键法宝,通过高水平污染防治、高效率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生态保护治理、高等级生态风险防控等措施,筑牢生态系统安全屏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全国前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绽放异彩。
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的必然选择。维护生态安全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河南地跨四大流域,拥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和森林、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南水北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对我国整体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维护生态稳定,保障生态安全,是河南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这要求我们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己任,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河南力量。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资源大省,河南现代化建设在全国“一盘棋”中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现代化河南也必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就是科学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是精准把握住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关键任务。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等特征仍较为突出,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统筹发展与保护难度不断加大,制约了河南的高质量发展。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将推动河南更为彻底地摆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生态环境压力,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论断有力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求生存”早已转为“求生态”,“盼温饱”业已转变为“盼环保”,“要增收”加速拓展到“要增绿”,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良好生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是河南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理念、永续坚持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锚定目标,奋勇争先,
牢牢把握美丽河南建设方向与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推进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全力以赴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擘画了美丽河南建设的蓝图和愿景,也进一步明确了美丽河南建设的方向与任务。
牢牢把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使命,在深入推动黄河战略实施上躬先表率。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中原大地创造的每一项奇迹、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九曲黄河的滋养。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地和重要承载地,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地位重要、任务艰巨、潜力巨大、使命光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南致力于守护母亲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黄河历来水患频繁,保护和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大文章刚起笔不久,流域生态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仍然存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少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首先就要肩负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大历史责任,紧紧围绕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全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坚决筑牢黄河生态屏障,积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持续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再上新台阶。
牢牢把握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在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上勇挑大梁。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这条横跨南北方、绵延数千里的“人工天河”,在为沿线人民提供优质水源的同时,也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保障亿万民众饮水的安全线、复苏万千河湖的生态线、畅通南北经济的生命线。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在南水北调总体格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近年来,河南站在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一体保护,强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协同治理,以高标准、严要求、硬举措呵护水源区、建设涵养带,坚决守好“一库碧水”“一渠清水”。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党和人民交给河南的一份需要接续奋斗的时代考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要求河南必须以忠诚、负责的精神承担起全力保水质、全域优生态、全线筑屏障、全时护运行的历史重任,奋力绘就色彩斑斓、人水和谐的“人工天河”生态新画卷。
牢牢把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重要使命,在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上走在前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又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河南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凝心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反复性,污染防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成效和问题相交织、面上改观和点上问题相并存、解决重点问题和构筑长效机制相并进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随着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后,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新的阶段,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在污染防治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的目标任务,将更加注重系统解决苗头性、潜在性、区域性、根源性问题,不断优化攻坚策略、拓展攻坚路径,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这三场硬仗,让中原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牢牢把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使命,在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上先行示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体现多维协同增效的系统逻辑,涵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等多重维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低的是含碳量,减少的是含污量,增加的是含绿量,提高的是含金量,带来的是美丽经济,其实质就是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推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促进。近年来,河南统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但是客观而论,作为人口大省、能源生产消费大省,河南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碳排放总量大,节能降碳减污压力大、任务重,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比较明显。因此,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就要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既要守好绿水青山“金饭碗”,也要走好产业与生态协同“共富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砥砺前行,再启新程,
奋力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绿色答卷”
全力答好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这一时代课题,河南应紧紧围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全景图”,突出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在谋深谋细谋实上下功夫,切实把路线图转变为施工图,把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
以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全面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壮大重点产业链群,做优传统产业“基本盘”,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长点”,不断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二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替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三是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有序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大力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持续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四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增效改造,持续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不断提升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五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在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风化俗,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以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巩固蓝天碧水净土“防线”,不断供给最公平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应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加强传统产业集群及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大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和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力度,开展应急减排清单标准化管理,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水平,努力实现碧空如洗、空气常新。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深入推进黄河、淮河等重点河流和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库保护治理,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建设美丽幸福河湖,不断促进“人水和谐”。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分阶段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推动大型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环境保护,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全力守护“希望的田野”。
以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筑牢生态环境质量“基线”,不断汇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财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确保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人类发展所需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和宝贵的生态财富。一是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筑牢“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保护格局,把河南最本真的自然遗产保护好。二是加快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净水入黄河”、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干渠沿线周边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等重点工程,打造美丽河南建设样板。三是加强一体化保护治理。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统筹推动“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全面提升重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加强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以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拉高绿色动能释放“上线”,不断激活“两山”转化的综合效应。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的同时实现金山银山“价值”,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一是以最严密法治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深化生态环境执法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强制修复力度,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形成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二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河南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改革,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建设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权益配置效率。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健全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损害赔偿制度,让保护修复者获得合理回报、破坏者付出相应代价。三是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与人才赋能机制。聚焦减污降碳、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完善生态环境领域人才培育引进机制,用科技力量不断塑造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以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底线”,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绿色根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应树牢底线思维,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加大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力度,守住生态安全边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准线与生命线。应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加强相应的监管智慧平台建设,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流程,把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压实落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走好生态保护“万里长征”第一步。二是完善生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深入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风险隐患排查和防控,加强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领域风险防控协作,统筹推进生物安全管理、气候变化应对、核与辐射安全保障,提升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管控从规避“危险”向规避“风险”转变。三是强化政府责任担当。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生态安全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上,完善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破坏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激励和督促政府部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更加自觉地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王承哲
统筹:万川明 王玲杰
组长:王新涛 杨晓东 王华岗
成员:金 东 易雪琴 赵中华 刘红涛
执笔:王新涛 金 东 易雪琴 赵中华
美编:张焱莉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