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助推河南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补上农业农村短板、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选择,是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河南城乡融合发展是补上农业农村短板、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县域是推动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河南共有82个县、21个县级市,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近70%,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60%。县域兴,则河南兴。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凭借其独特的创新、高效、融合等特点,正在逐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地理限制和信息壁垒,为河南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人才流通更便捷。基于数字经济衍生的远程办公与在线协作等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阻隔,将河南省县域人才红利辐射向农村地区,使得县域的专业化人才可以通过在线网络平台为农村地区提供远程技术指导、管理咨询和市场分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同时,丰富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免费或低成本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农村居民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各类就业服务平台也为农村劳动力和县域企业提供了直接的就业对接机会,助力实现跨乡、跨城、跨地区就业。
资金融通更高效。数字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的下沉和拓展极大地改善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体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以有效简化农村居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繁琐操作,为河南省农业经营者和各类乡村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和保险业务(如河南农信的线上贷款服务),缓解在发展周期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并降低市场风险。同时,数字经济也为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投资热点,众筹平台、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数字金融工具为县域投资者参与农村产业项目搭建了一座“直通桥”,这对于消除河南省县域城乡发展壁垒、将农村地区起跑线向前拉动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共享更及时。河南省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各类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业信息网站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市场需求动态、价格走势和消费趋势等关键信息,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者可以据此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制定更符合市场规律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放心”。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了解农产品生产周期信息和质量检测报告,避免假冒伪劣产品,确保“消费放心”。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成果的创新和共享同样弥合了河南省县域城乡间的信息鸿沟。县域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在线技术推广平台向农村地区传播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效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农村创业者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县域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从而激发农村的创新创业活力。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产业协同
助力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河南省县域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来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例如,正阳县、泌阳县的一些大型农场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临颍县将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质量源头追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各类农村电商平台的兴起,不仅为河南省县域各类产品销售开辟了新渠道(如罗山县的茶叶、镇平县的玉雕),还带动了农村物流、包装、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拓展县域产业发展空间。河南省农村地区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如豫剧、少林武术)为县域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待挖掘空间。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游戏、动漫、影视、虚拟现实等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数字文化产品,既可以丰富县域居民的文化生活,又能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途径。部分县域凭借数字技术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如栾川县重渡沟、辉县郭亮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将自身旅游资源变现为产业资源。
构建城乡协同数字产业链。搭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有助于整合县域城乡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供应商和物流商等资源,推动信息共享、订单协同和资源整合,实现生产计划的协同安排和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河南省打造了多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如食品产业互联网平台),县域企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为农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服务,农村地区则是县域企业优质原材料和特色产品天然供货商。通过这一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县域城乡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城乡产业的互利共赢。
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县域城乡教育差距。河南省教育部门以及各类教育机构搭建的在线教育平台(如河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县域优质教育资源推向了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极大地缓解了当前河南省县域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增加了农村孩子的学习机会,同时为农村教师提供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也有助于提升其教学水平。三门峡的一些农村学校通过直播互动的新教学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县域城乡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激发农村地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优化城乡医疗服务。数字医疗模式在河南省的广泛应用缓解了河南省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城乡医疗系统的建立使得河南省农村居民远程看病、专家远程会诊成为现实,患者可以得到更权威、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农村医疗人员也可以通过医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医疗信息的统一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患者电子病历、检查报告、诊断结果等医疗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文化资源共享。河南省县域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文化平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并向城乡居民免费开放,城乡居民可以通过数字文化平台随时随地浏览和查阅各类文化作品,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了县域城乡居民文化差异。数字媒介对河南省县域新兴文化的普及和对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播(如淮阳区的太昊陵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等)充分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融,使得城乡文化生活更加多元化。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提升县域治理精细化程度。河南省部分县域(如新郑市、巩义市)通过传感器、地理信息等数字技术手段,实时采集县域城乡交通、环境、能源等数据,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及时了解县域城乡运行状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样助力河南省县域实现城乡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加强农村治理现代化。数字技术在农村治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体现为政务服务数字化,河南省许多县域政府建立了服务 App 和微信公众号,将各类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网络化,实现政务服务的在线申请、在线办理和在线查询,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生活。另一方面体现在乡村治理智能化,部分县域农村地区基于数字技术建立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乡村治理综合信息体系等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农村的治安状况、环境变化和村民需求,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从而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促进城乡治理协同发展。河南省建立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治理平台,有利于整合城乡政务服务、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管理资源,实现城乡治理的协同联动。同时,在数字治理平台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县域城乡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横向合力,是解决河南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城乡治理整体效能的有力手段。
【作者:朱丽娟、刘伟铭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23-YYZD-02)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