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价值与创新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2-21 16:19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中原大地上,红色文化熠熠生辉。中原红色文化是中原地区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凝聚而成的先进文化体系。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饱含着中原人民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价值,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在当今“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超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元素传播出去,不仅有助于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精神文化支撑,还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一、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印记

中原大地,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是无数英雄豪杰挥洒热血的地方,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重大世纪工程在这里诞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中原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革命年代的传播之光

革命年代,中原大地成了抗击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战场。大别山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中原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英勇斗争,彰显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怀着对中国革命的深切关注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毅然踏上了前往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征程。在那里,她深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战斗和生活一线,目睹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抗日行动,亲身感受了当地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瞬间。她以敏锐的新闻视角和细腻的文学笔触,创作《中国的战歌》等一系列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真实场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巨大牺牲。

波兰裔犹太人爱泼斯坦、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美国记者武道等国际友人,也纷纷深入中原抗日根据地。他们不畏艰险,穿梭于战火纷飞的战场和艰苦的敌后根据地,用相机和笔记录下了中原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他们向国际社会讲述了一个个中国军民团结抗日的动人故事,热情歌颂了中原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这些报道和作品,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局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凝聚了国际力量。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传播华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原地区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成为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重点内容。

红旗渠,这一堪称奇迹的水利工程,凝聚了林县人民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和顽强拼搏精神。从1971年至1980年,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300多名外国人士慕名前来参观。土耳其革命工党主席贝尔切克参观红旗渠后激动地表示:“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锤声传遍了全世界,红旗渠将永远是全世界的一面红旗!”1974年5月,邓小平同志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会议,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美联社当日发表评论称:“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红旗渠蕴含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跨越国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焦裕禄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先进代表,同样受到了国际政要和学者的赞颂与推崇。1966年,越南前领导人胡志明在读了《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被焦裕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打动,高度颂扬焦裕禄,并把焦裕禄精神升华为中国经验。1978年,日本记者团深入兰考,采访当地百姓对焦裕禄的回忆。他们在媒体报道中称赞焦裕禄精神值得日本官员和民众学习,认为这种精神所体现的对人民负责、无私奉献的品质,具有超越国界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一些美国学者对焦裕禄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其对人民负责、勇于担当的品质与国际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高度契合,进一步凸显了焦裕禄精神的世界意义。

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原红色文化深厚的底蕴,它们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顽强奋斗精神、深厚人民情怀等核心价值,不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与国际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奋斗等价值相呼应。中原红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二、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价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中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加强中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

(一)展示中原人民精神面貌

中原红色文化是中原人民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用鲜血、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精神丰碑,它承载着中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通过国际传播,将中原红色文化推向世界,能够让世界看到中原人民在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光辉形象,向全球传递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焦裕禄的故事为例,焦裕禄在兰考县任职期间,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贫困落后的局面,他怀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盐碱,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传播焦裕禄的故事,能让世界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跨越国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

再看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悬崖峭壁上开山辟路,在险滩峡谷中架起渡槽,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十年苦战,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可以生动地展现中原人民重塑山河、人定胜天的伟大斗争精神。这种精神让世界看到了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中原形象,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二)加速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原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生态治理等元素,这些元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传播中原红色文化,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生动的历史注脚和现实案例,让世界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的军民与国际友人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形成了深厚的国际友谊。讲述好中原地区联合抗日的故事,能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在面对共同的敌人和挑战时,团结协作是战胜困难的关键。这种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国际合作意识,是中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之一。

通过传播中原红色文化,世界能够看到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就有着与国际社会携手抗击侵略的传统,感受到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有助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的国际共识,让更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持续推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中原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够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原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被吸引到中原地区,参观革命遗址、体验红色文化。这些革命遗址,如大别山革命老区、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国际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中原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也蓬勃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演艺节目等不断涌现,这些创意产品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还增进了中原地区与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此外,中原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开展的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合作项目日益增多。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原红色文化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为中原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交流合作,双方在红色文化研究、文化传播等领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原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拓展。然而,中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差异较大、传播力度较弱等问题。为了让中原红色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法和路径。

(一)搭乘“历史巨轮”,驶向国际传播蓝海

202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为中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绝佳契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同盟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共同战斗的历史经历不仅铸就了深厚的友谊,也为中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和民意基础。

围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原地区无数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英勇献身的传奇经历,我们可以创作类似“血战上海滩”“黑神话:悟空”的历史类角色扮演游戏。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剧情、场景和任务,让国际受众在游戏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原红色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

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中原红色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场馆。让国际受众戴上VR设备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烽火岁月,感受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瞬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原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外,精心制作一批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红色历史类话剧、歌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作品。运用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语言,将中原红色文化的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吸引更多国际观众的关注,进一步增强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感染力、说服力与亲和力。

(二)巧借“他山之石”,奏响传播新乐章

中原红色文化在历史上就有借“他人之口”进行国际传播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延续并深化这一传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寻找中原红色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是实现精准传播的关键。

美国好莱坞动漫作品《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元素,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也可以将中原红色文化与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元素相结合,讲好中原红色文化故事。例如,将中原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改编成动漫作品,融入国际流行的动漫风格和叙事手法,吸引国际青少年群体的关注。

随着2024年12月27日中国政府过境免签政策延长至240小时,预计会有更多国外网友将“线上漫游”转化为“线下旅游”,这将进一步助推“中国游”的热度升级,带动国内文旅消费。借助这一趋势,我们应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媒体、国外网红、文化名人的合作。邀请他们来到中原地区,亲身感受中原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他们在国际主流媒体、国际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传播中原红色文化。

举办国际性文化活动,如中原红色文化国际论坛、红色文化艺术展览等,吸引国际文化界人士的参与,扩大中原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参与国际文化展览,展示中原红色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国际观众的目光,让中原红色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三)依托“时代新平台”,书写传播新华章

中原红色文化要想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动、大放异彩,就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借助各类平台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等官方机构、河南大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学院等高校机构,以及国际友好城市搭建的交流桥梁,还有中原文化海外行活动等渠道,都是推动中原红色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依托。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代表的河南文旅品牌,凭借其高识别度、高传播度和高美誉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应进一步深耕细作,持续挖掘品牌潜力,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盛大的文化旅游节、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活动等,将中原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其中。在这些活动中,巧妙设计环节,把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中原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国内外游客和参与者,不断提升中原红色IP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如今,国际受众的阅读习惯逐渐呈现碎片化特点,这就要求传播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应积极鼓励文化企业、民间团体发挥自身优势,创作高质量的动画、短视频等新媒体作品。这些作品要以生动形象且简洁的形式讲述中原红色故事,用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的内容、精彩绝伦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迅速吸引国际受众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传递中原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

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快车道”。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建立中原红色文化场馆的官方网站、虚拟展厅、社交媒体账号等。官方网站要全面展示中原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价值和发展脉络,打造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线上“红色宝库”;虚拟展厅借助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国际受众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社交媒体账号则作为与国际受众互动交流的前沿阵地,及时发布中原红色文化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活动信息等内容,并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倾听他们的看法。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原红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总之,中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目的,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故事。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创新传播路径,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积极改善国际文化秩序和国际文化环境,让中原红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打开一扇独特而生动的窗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乔石豪、肖可,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11)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