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实施高效能治理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从制度供给到能力跃升的系统革命

来源:顶端新闻
时间:2025-02-25 10:45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镜像,更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标定了理论坐标与实践方向。河南作为承载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叠加的枢纽大省,其基层治理既面临超大规模人口流动、城乡二元结构转型、风险防控压力等现实挑战,更肩负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新范式的历史使命。

  一、强化制度韧性:构建“五基联动”治理体系

  制度供给是治理效能持续释放的基础保障。需从“政策碎片化”转向“体系化建构”,重点突破三大制度瓶颈:

  一是建立权责动态平衡机制。针对基层“权小责大”的结构性矛盾,需深化“属地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明确行政执法、安全生产等不得下放的法定职责边界。同步推进“职能部门派驻人员党组织关系属地化”改革,依托党建联席会议整合条块资源,构建“纵向职责同构、横向权责清单”的立体化制度框架。既符合中央“大抓基层”的实践导向,又能破解“责任甩锅”导致的治理空转,实现“基层有权威办事、有资源协调”。

  二是健全全周期考核评价机制。打破“重痕轻效”的考核惯性,建立“双螺旋”评价模型:在政治维度设置党组织覆盖率、政策落实度等核心指标;在治理维度纳入矛盾化解时效性、群众诉求响应率等量化参数。切实提升“网格治理效能”,构建“月度动态监测+季度过程评估+年度综合考核”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形成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评价闭环。

  三是完善风险防控保障机制。建立“容错纠错三区分”制度:区分探索性试错与主观不作为,区分制度性缺陷与个体性失误,区分集体决策责任与个人执行责任。设立基层治理创新风险基金,对因政策调整产生的试错成本给予补偿,为制度创新提供容错空间,破解基层干部“怕担责、不敢为”的思维桎梏。

  二、深化技术融合:构建“数治共生”新生态

  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治理的底层逻辑,扎实推进“党建+网格+大数据”,实现三大战略跃迁:

  一是实现数据治理向知识治理的跃升。整合12345热线、网格巡查、舆情监测等多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绘制“群众诉求关联图谱”,构建矛盾风险预测模型。通过AI算法识别民生需求趋势线,实现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

  二是强化工具应用向流程再造的突破。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治理留痕系统”,将民主决策、项目执行等全流程上链存证,形成可追溯的治理闭环。开发政策智能解析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可视化决策树,破解政策执行中的“信息衰减”难题,完善“综合智慧平台”建设形成技术闭环。

  三是变革效率导向向价值理性的升华。建立数字治理伦理审查机制,对算法推荐、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嵌入“适老化改造标准”,确保技术便利不异化为数字鸿沟。这种价值理性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本质,也强化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治理目标的人文温度。

  三、激发主体协同:构建“四维共治”新格局

  治理现代化本质是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过程,需在“共建共治共享”框架下实现三重突破:

  一是要将群众参与的深度激活。建立“治理积分银行”,将志愿服务、纠纷调解等行为转化为公共服务兑换积分。推行“居民提案制度”,设立微治理专项基金,形成“需求由民提、方案由民议”的参与闭环,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

  二是要让社会组织的功能补位。构建“党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在登记注册时同步建立党组织,在评估考核中设置“党建带社建”指标。重点培育矛盾调解、心理服务等专业组织,形成对行政力量的功能补充,与“社会协同”的战略布局形成结构耦合。

  三是要使区域党建的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在城市群层面建立“毗邻党建”联合体,在产业链构建“行业党建联盟”,实现治理资源跨域共享,优化党建引领运行机制的实践内涵。

  四、推动能力跃升:锻造“全周期治理铁军”

  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需以“全过程管理、全链条选育”为纲领,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能力标准框架体系。制定《基层治理骨干能力标准》,明确政治引领、应急处突、数字应用等核心能力指标。开发“能力雷达图”诊断工具,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差距评估,为精准化培训提供依据,实现“全周期选育”。

  二是创新战训结合培养模式。设立基层治理实验室,通过灾害应对,舆情处置等专项实训提升实战能力。推行“治理能力认证制度”,将认证结果与职级晋升直接挂钩,形成能力提升的正向激励。

  三是构建良性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岗十八级”职级体系,打通优秀社区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通道。实施“基层治理英才计划”,对实绩突出者给予专项津贴,破解“职业发展天花板”难题,让“基层有奔头”从理念转化为制度现实。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党优势与治理规律的深度耦合。河南的实践需始终立足“五基四化”战略框架,在强化制度韧性中筑牢治理根基,在深化数智融合中提升治理精度,在激发多元共治中凝聚治理合力,在锻造专业队伍中夯实治理保障。这一过程既要坚持“党委统筹抓总”的政治原则,又要激活“群众共同缔造”的基层智慧,最终在制度供给与技术赋能的双向驱动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治理现代化新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治理范本。

  (作者:徐航,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