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实施高效能治理丨注重“四个坚持”,促进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月12日,省委书记刘宁在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上,对河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进行精准把脉和科学谋划,明确了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部署了重点任务和具体工作。
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扎实落实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一、坚持以运行机制优化为保障,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局面
健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系统性制度规范,是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政治方向、把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一是优化责任落实机制。要成立工作专班,完善工作体系,协调推进高效能治理。牵头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措施。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市县党委要切实把抓党建、强治理、保安全、护稳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制定规划和实施措施,推动各项部署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二是健全统筹联动机制。健全政府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作机制,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协力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此外,还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将各类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人民群众、驻区单位等治理资源进行有效统合,构建基层治理多元主体新型伙伴关系,形成“一核多元”协同共治格局,重塑现代社会共同体纽带,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适合河南省情的基层治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巩固精简优化基层考核成效,实现基层治理工作考核评价科学性和合理性;把基层治理成效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基层干部在治理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坚持以治理平台搭建为支撑,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效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已成为驱动基层治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为基层治理诸多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因此,应根据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要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通过扎牢组织链、锻造智慧链、延长服务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质效。
一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高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拓展数字基建触达边界,构建数字物联感知网络,延伸数据采集触角,建立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库。
二是搭建智能化数字治理平台。按照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思路,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以及数据处理技术,将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各类信息整合成“一张网”,搭建一体化、集约化基层数据治理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实施跨地域数据交换、跨时空交流互动。
三是拓展基层治理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创新“互联网+公共服务+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为各类群体提供政务、商务、就业、教育、医护以及生活互助等多种服务,使公共服务通过云端走向每个家庭、每个居民;运用数字化治理平台推动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拓宽基层治理覆盖范围,丰富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运用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共识的凝聚,促进政府和群众双向互动、线上和线下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形成“善治”与“善智”互构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图景。
三、坚持以治理模式创新为抓手,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力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制度、格局结构的转型与重构,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转换,找到维持河南社会和谐稳定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钥匙,是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力、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抓手。
一是探索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方式。主动适应人口流动、管理层级、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调整和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在各种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团结动员群众聚力推动基层治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以“融合式”党建模式为基本参照,主动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教育、科研、教学、服务、管理等业务工作“互融互促”。
二是创新党群协商议事方式。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始终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权利置于基层治理逻辑中,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议事机制,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提升工程,及时联系、服务、凝聚群众,实现党的建设、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同频共振。
三是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形成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的网格化体系,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提高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
四、坚持以要素保障强化为基础,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
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必要的要素保障是实现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础。
一是精准下沉各种资源。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保障,推动治理资源和力量均衡下沉,促进基层治理职能、治理队伍以及法规、技术和人财物的充分整合、统筹调配,为基层治理内增动力、外强助力。
二是着力推动基层减负。聚焦整治形式主义,建立和执行乡镇(街道)职责清单,健全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探索可持续的党员、干部下沉机制,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进入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推动实现对基层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制度化常态化,围绕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平安创建等主题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和治理能力,统筹运用各种治理方式,实现基层治理有效。
(作者:郑会霞,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