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护水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护水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治水实践深度融合,以及与中华优秀传统节水文化有机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阐明了节水护水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是我们党不懈探索治水规律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为系统解决我国节水护水存在的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节水护水;重要论述;生成逻辑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魂脉的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科学阐释,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护水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有机关联的整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不能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发展生产力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还阐释了水作为生产要素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尤其强调人工灌溉对东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恩格斯指出:“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为浇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水护水在治水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既主张把握客体尺度、尊重自然规律,又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节约文化的根脉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节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智慧、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勤俭节约的价值主张,以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哲思意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自然观的重要体现。儒家将节俭作为政治主张、伦理道德、仁义美德的重要体现。《论语·八佾》中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述而》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倡导节制,反对过度捕捞,体现了对奢靡的抵制和批判,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强调不能违背农耕生产的季节规律,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荀子·王制》强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主张向自然索取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即“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生长规律的顺应。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应该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自然,让自然界按照其应有的规律发展,依循自然本性,提倡“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破坏自然。老子提出上善若水,以水为师,避免过度干预自然。墨子倡导节用,反对奢侈浪费。管子提出“水者,地之血气”,认为水是大地的血脉,是具备一切的东西,强调合理利用水资源,禁止滥用水源。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节水护水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用水、治水、管水等活动中,中华民族发明了一系列用于节水护水的生产工具,留下了一系列浩如烟海的节水护水史料,产生了一系列节水护水人物故事,形成了彰显独特中华智慧的节水护水文化。在水利工具方面,发明创造了水车、水碓、水排、水磨、桔槔、辘轳、卧铁等生产工具。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建造了大量的灌溉工程和灌区等,如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坎儿井以及内蒙古河套灌区、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江西潦河灌区等工程,中华先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改进,不仅有效节约利用了水资源,而且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人物方面,涌现出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苏轼、郭守敬、林则徐等一大批治水人才。在节水护水制度方面,秦朝《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木山林及雍提水”,汉代《水令》明确用水顺序和时长,北魏《齐民要术》对包括节水灌溉在内的农业生产各个方面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经验传授,唐朝《水部式》对农田用水的方法进行了规定,宋朝《宋刑统》对破坏水利设施行为的处罚进行了明确,元代《农桑辑要》对节水措施进行了强调,《大明律》对盗决河防行为明确了惩戒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我们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两个结合”引领下,生态理念实现了“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跨越。
三、现实呼唤:统筹“两个大局”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护水重要论述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发展中形成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对于高质量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节水护水事关农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当前,与人民群众对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节水护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节水护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农业节水在内的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的节水护水工作,立足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局谋划节水护水工作,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构建国家水网,实施“江河战略”,建立健全节水护水制度政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性谋划。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气候变化与水生态危机鸣响警钟,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危机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包括节水护水在内的各项工作,培育节水型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节水护水工程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护水技术,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护水文化宣传,通过一系列节水护水政策措施的落实,为维护粮食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担当。
【作者:马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3ZSZ049)、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XJGXM051)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