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3-06 10:3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深化终身教育。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系统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同时通过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一)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生命力

思政教育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在核心内涵、覆盖维度、教学体系等方面优化升级,构建可视化、交互性的场景。同时通过仿真空间为学生构建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思政教育内容,在数字生态氛围中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二)培育思政教育队伍的引领力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是数字思政体系的“四梁八柱”,肩负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的使命。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队伍高质量发展能够实现以数育人、以数化人。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队伍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优化升级,利用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弥补传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进一步助力思政教育队伍培育引领力。

二、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探讨

(一)打造数字化育人新模式、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

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融合创新为导向,明确育人本质,打造新型育人模式,解决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方案在制定期间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适配度分析可以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明确思政教育的逻辑和机理。同时通过融合转化、彼此赋能可以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言传身教等作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能够创新教育模式,发挥虚拟空间具有的时空性、开放性等优势,利用VR、AR等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为思政教育提供广阔的育人场域。教师在讲解思政内容时可以借助虚拟设备设计互动式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空间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此外,教师可以依托腾讯课堂、课堂派等在线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通过在线讨论、实时问答等环节进行互动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互动式学习环境还支持多人协作,因此学生能够在平台中合作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探讨、问题分析等。通过互动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使其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此外,在平台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国家治理、社会热点等议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与批判意识,让学生对思政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增强数字意识与技能、优化教育管理方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数字化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优化升级需要师生提升数字意识与技能,增强数字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抓住数字化变革与科技赋能新机遇,开展常规化数字技术培训,使学生的数字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为教师构建数字化研修平台,将数字素养纳入高校教育发展体系,通过开展教育研修、竞赛活动等方式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参与数字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建设,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与能力。学生通过转变自身思维模式能形成自身学习路径,借助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满足自我需求。此外,还可以建立智能教育管理系统,对目前的教学资源、学生信息、教务管理等进行存储。通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构建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以保障教育管理系统的实时更新。同时对思政教师进行数字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智能教育管理系统的使用熟练度。教师通过该系统能够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策略。利用智能教育管理系统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增强以数字治理为基础的协同联动、构建资源交互融通机制

数字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在微观层面需要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明确数据资产底数。而在中观层面则需要构建覆盖“三全育人”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思政教育进行精准分析,构建多元、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宏观层面则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政策与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夯实高校思政教育的软硬件基础。同时还要构建开放有序的数字教育生态,建设由学校与家庭、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对思政教育的数据进行协同管理,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思政教育环境。其次搭建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信息一体化系统集成平台,完善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已有数字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对优质数字资源进行整合、调动,形成更加开放的数字资源信息体系。高校思政教育还需要构建数字监管体系、预警体系,为教育提供更加安全的数字空间。通过引导数字技术引领全方位育人的方向,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数字空间发挥育人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资源交互融通机制,通过加强与教育部门、企业等主体的合作交流,能够发挥育人合力,促进不同主体之间数据互通共享。教师在合作期间能够获得思政教育经验与心得,从案例和数据信息中优化思政教育方法。通过数字化引领高校思政高质量发展机制构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数据支撑。

(四)打造复合型思政教育团队、营造全覆盖式思政育人生态

数字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数字思政需要通过教师、依靠教师推动教育转型,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思政教育团队要以数字技术为前提,遵循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融合创新,教师以其数字意识制定教学方案,构造新式课堂。同时学校需要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数字化培训,从数字化理念、技能等方面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水平。教师在培训期间还需要融入社会发展理念和国家最新政策,以此为基础构建复合型思政教育团队,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此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围绕数字转型、融合创新支撑,建设集成关联、安全有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围绕国家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数字化育人生态。首先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本质,处理好人机两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数字管理方案,从而保障思政教育主题的数据安全。为进一步持续优化数字思政育人生态,教师需要开展智慧性教学探索,全面释放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动能,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五)扩展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方式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改变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需要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打造个性化、创意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推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思政课程,为学生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学习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送相关思政内容,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同时教师还需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表达形式,利用创意设计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引领学生自觉承担民族重任。此外,教师还需要打造符合主流意识、融合高校思政特色的课程,为网络思政教育注入创新活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分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化思政模式,运用AI技术对思政教育进行智能化管理,可以精准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教师为保障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政学习环境,需要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模式。而创建专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论坛,开设网络课堂、宣传栏等栏目,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通过开设网络思政教育邮箱和官方微博的方式能够及时回复解答学生关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结语

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时代下,数字化转型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不仅标志着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还表明了思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得到优化提升,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革新,更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开辟了全新路径。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促进师生平等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作者:马洁 单位: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网页编辑部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2025ZKYJ06)、202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24JC05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