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3-06 10:33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全面阐释,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表达,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形态。关于科技创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一般智力”的概念,指人类智力的一般形式在全球社会劳动和资本主义价值化领域成为生产力的过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分工也随之发生改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总结了当下背景下生产力的新变化。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而科技创新渗透到生产力中出现了新型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这三要素,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关于劳动者,传统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手工熟练或能熟练操作机器的技能型劳动者,多是一种直接劳动,而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多为脑力劳动、科技劳动,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关于劳动资料,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是实体与信息数据结合的,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技术,如果说传统生产模式的规模极限取决于人力,那么新型的生产模式极限取决于算力;关于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矿藏、森林、棉花、钢铁、粮食等有形物质对象,而是扩展到了信息、‌数据、知识等无形资源。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基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创新和中国化实践。

(二)科技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变革规律的总结创新。生产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结构、形式、特征各不相同。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发展有四次革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代替了人力和自然力;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动机代替蒸汽机,消除了机器体系的局限性,带动汽车、飞机等重工业和石化等能源产业快速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技术带动电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产业发展;21世纪是数字技术革命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智能生产力由量变形成质变,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甚至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农业机械设备、卫星、无人机、各类传感器、AI大模型等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减少耕种、施肥、除草、收割、烘干等环节的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质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同时,新质生产力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餐饮、零售、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通过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手段,提高了服务效率,优化了用户体验。纵观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与之前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核心,呈现技术革新速度快、跨界融合、数字化技术嵌入性、绿色发展等特征,科技、产业、组织等多个层面的高度融合为生产力质变赋能,使得新质生产力形成以指数级速度展开。

上述从历史维度认识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历史经验表明,颠覆性的科技革命能带来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的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回顾我国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仅用了70多年,就走完了西方两百多年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分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系统性战略部署,由“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到“新发展格局”到“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践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过程中应时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机遇、新要求、新问题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在技术新突破方面,我国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灵活采用“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实现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同时加快建设世界主要的国际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集聚了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在要素新组合方面,我国明确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大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这些改革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将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经济动能,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伟大引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总之,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中凝聚而成,是新中国75年持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物。

结语:当前,中国已在战略创新领域取得了立足之地,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保持领先地位,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产业形态和强化发展动力,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对高附加值垄断地位的重要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提升国家竞争力,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结构升级趋势,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都鹤鸣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师 本文为2024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以科技创新引领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策研究”(24A06)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