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民营经济丨王承哲:以更加有力措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承哲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也为广大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定信心,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更多新的机遇、更大新的空间。
从发展政策看,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以贯之。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等方针政策,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进一步释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的强烈信号。另一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从顶层设计、机构设置、具体政策、地方实践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法治保障日益健全,形成共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河南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直击民营经济发展痛点难点,持续优化惠企政策,一如既往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擦亮河南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
从发展基础看,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规模实力上,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91.96%,民营经济对税收、GDP、城镇就业的贡献分别保持在五成、六成和八成以上;在创新能力上,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竞争上,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超过55%,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部分。河南民营经济发展态势与全国趋同,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的比重达96%左右,贡献了全省55%以上的GDP、65%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进出口总值、90%以上的城镇就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民营企业数量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比重也超过了85%,在绿色养殖、食品加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从发展环境看,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总的来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拥有世界上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完备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不断提升,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为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同时,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能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在推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河南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也得到持续优化,2024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6.36万亿元,具有区位交通优越、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跃升等优势。
学深悟透,落实落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河南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坚决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市场准入是民营经济从事市场活动的核心环节。只有打破不合理的市场准入壁垒,民营企业才能更自由、更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和限制范围,清单之外不得另设门槛。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布局。同时,加强对市场准入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清理和废除各类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确保民营企业能够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和领域。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实施机制,确保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其次,强化反垄断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坚决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最后,定期推出市场干预行为负面清单,及时清理废除那些包含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以保障民营经济能够平等地享受优惠政策。
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服务部门,提高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和额度。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对当地企业了解的优势,降低信息不对称,更好服务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大政府对融资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出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减轻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民营经济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大胆发展,必须在制度和法律上对其合法经营与依法所得予以保障。首先,加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民营企业创新成果,激发创新积极性,让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有更多的安全感。其次,优化司法执法环境,在执法过程中对各种所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再次,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最后,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消除企业家“后顾之忧”。
砥砺前行,引导激活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新时代新征程上,河南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在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中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民营经济作为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做大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争当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的“排头兵”。引导民营企业构建更加开放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国企民企融通创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网络,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贡献力量。
完善治理结构。民营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与现代企业治理相结合,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改革,提升民营企业治理水平,打造“百年老字号”。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构建现代化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推动产权结构向股份化转变、自然人产权向法人产权、公司决策向民主化转变;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坚持诚信守法经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筑牢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底线。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相关改革,促进行业上下游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之中,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家自觉承担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勇于改革创新,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勇担社会责任,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支持社会事业,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家时刻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助力国家经济转型与升级,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弘扬企业家精神。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需要企业家深刻洞察市场需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把握企业创新方向,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从而催生、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家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使命感,回应社会对企业家的期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培育并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