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商业文化钩沉(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3-24 09:53

编者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同时也是中华商业文化的源头和基地。《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此中之“商”和“殷”皆与中原大地密切相关,尤其是由于商王朝在这里兴起及其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中国的商人、商业、商文化皆由此滥觞并流布全国,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商业之源、商圣故乡、商品渊薮,又由于这里商埠众多、商贸发达,会馆林立、庄园巍峨,无尽的商贸活动、商人故事、商业传奇在这里发生、上演,形成了诸多商业思想、商业道德、商业法律、商业经营管理办法等等,为中华商业文化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的本组系列谈,分别从商业之源、商圣故乡,商品渊薮、丝路之枢,商贸发达、会馆林立,庄园巍峨、财神护佑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三、商贸发达,会馆林立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日益繁盛和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中原地区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闻名中外的城市与商埠,如神都洛阳、东京汴梁等等。

洛阳作为史上最著名的中原商埠,曾经长期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职业商人就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洛阳之所以繁荣,就与商人众多、商业繁荣密切相关。东汉和隋唐时洛阳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中国最著名的三条古商道——陆上“丝绸之路”、大运河和万里茶路在这里交会,南船北马,客商络绎不绝,瓷器与丝绸、黄金与琥珀、葡萄与美酒、文书与经卷在此集聚,或输往西方或运至全国各地,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商业大都会。据史料记载,隋唐时的东都洛阳,宫城壮丽,市肆繁华,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其繁华程度可以和京城长安比肩。

八朝古都开封,则素以水运发达而著称。其境内主要有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尤其是有大运河贯通。宋朝建立后,鉴于五代时王朝走马灯式更换的教训,宋朝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发展经济的治国方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和农村庄园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善待民营经济等等,北宋因此迅速富了起来。这一时期,大量海外商人携香料、药物、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等商品经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进行贸易,通过大运河运往都城开封,开封成了天下商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人口达到150多万,是空前的国际大都市。而当时世界上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英国伦敦只有5万人。根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开封“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觉多,减之不觉少”,其中坐取厚利,“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者比比皆是”。这里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为我们道尽了开封“八荒争辏,万国咸通”的繁盛与荣耀。

历史上河南不仅大都市商贸繁荣,而且重要的节点城镇也毫不逊色。比如位于开封市西南的朱仙镇,因明清时期贾鲁河尤其是大运河广济渠的疏浚开通而成为“南船北车”的转运处和货物集散地中心。这里沿河两岸码头林立,每日来往船只多达200余艘,城中居民30余万。镇内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百货山集,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镇内仅寺庙建筑就达110多处,如岳飞庙、关帝庙等等,所谓的七十二路神仙在这里都有祀奉。镇内还有戏楼11座,其中以明皇宫戏楼为最。朱仙镇与当时的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豫北滑县的道口镇,因地处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支流卫河岸边而十分繁华,它上可达豫北重镇百泉,下可抵大都市天津,水中“帆樯林立”,三百万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路“通梁达燕、运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车马行人往来不断。由大运河滑县段而形成的优越交通地理条件,带来了道口镇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清至民国年间,日往来于河南新乡、天津间的船只数以千计,沟通了津、冀、鲁、豫、晋等省份的30多个大小城镇。因河而兴的道口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有“小天津”之美誉。

豫东南社旗县的赊店镇,明清时因“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当时镇内纵横72条街、36条胡同,全国各地商贾汇聚于此,人口达13万之众。有从东南江淮来的船队接连不断,有自西北陆路来的马帮、驼队、车辆川流不息,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原地区粮、棉、油、烟、酒、漆、纸、皮革和江淮沿海地区盐、茶、糖、药材、丝绸、瓷器、化妆颜料等各种货物的商贸中心。当时镇内还设有厘金局,知署官员为三品道台衔,直属河南省巡抚管辖。同时,这里还开设了大量票号,如山西平遥的“蔚盛长”“蔚盛厚”、广州商人的“广顺生”、山陕商人的“福临协”“泰临协”“万盛镒”“荣盛大”“天顺长”等,简直成了中原地区的“华尔街”。再者,各地商人们也纷纷在这里建立同乡会馆,先后建的会馆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等10余座。

雄踞豫东的周口市周家口镇(今川汇区),是明清时期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明代淮、颍、沙三河漕运开通及贾鲁河河道疏浚完成后,这里的航运迅速发展,商贾云集,桅樯林立,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鼎盛时,这里有渡口16个、街道116条,常住居民数万人,流动人口达数十万人,商号约2000家,年经营额5万两白银以上的大富商达十几个,是一个航运发达、商贸繁荣的内陆码头,名列河南四大名镇之一。当时的翰林学士熊廷弼路过周家口时曾感叹赋诗曰:“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们同乡联谊、互通商情、互相帮助的商业会馆大量涌现。如河南各地建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直隶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等,全国各地的商会会馆无所不有。目前河南仍保留下来的会馆有:社旗山陕会馆、开封山陕会馆、周口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淅川山陕会馆、禹州十三帮会馆等,它们都无言地见证着当年商贸的繁荣兴盛。其中,社旗山陕会馆被称为“天下第一会馆”,淅川荆紫关镇平浪宫是河南第一座同业会馆,周口山陕会馆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禹州十三帮会馆为天下药帮,其会馆包括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口帮、宁波帮,是明清时期最大的药帮联合会。此外,河南还有一个很具特色的商业群体——怀庆商帮,由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府所属的河内县、孟县、温县、武陟县、修武县、济源县等地商人组成,秉持诚信为本,规定各个会馆均设立牙行,负责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评定货物价格及质量,司衡商品斤两,判断银两成色,防止买卖过程中的欺诈行为等,是河南豫商的一个突出代表。

四、庄园巍峨,财神护佑

由于商业商贸和经济发达,明清以来河南各地涌现了一批规模巨大的商人、地主和资本家庄园,这些庄园建筑群落和庄园经济见证着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涨潮落”,是中原商业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在中原大地,有着富甲一方的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商水县叶氏庄园,也有着“中原第一官宅”的安阳市马氏庄园,以及近代资本兴起的巩义市柏茂庄园等。

巩义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朝中叶,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庄园是“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前后12代人生活的地方,跨越了明、清和民国3个时代共400余年。当年康家以地利起家,因“大河行船”造就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庞大商业家族,其家族数百年的经商史彰显了浓郁的豫商色彩,庄园中悬挂的《留余匾》以及他们的家风传统,充分体现了豫商崇尚中庸、诚信义利、乐善好施的文化品格。康百万庄园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是全国三大庄园(其他两大是四川大邑刘氏庄园、山东栖霞牟氏庄园)之一。

叶氏庄园位于商水县邓城镇,由叶绍颐家族兴建。清代康熙年间,叶家依靠濒临沙河的便利经商成为中原巨贾。叶氏经商历代秉持着“诚实守信”的理念,其庄园的堂楼屏风正中挂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牌匾,时时警示着叶家后人。该庄园以“三进堂楼院”“五门照”“高门台”3个大院为主,三进院落,分前、中、后,皆硬山式,为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群建筑,整体气势恢宏,是清代中原腹地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清代民间庄园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马氏庄园位于安阳市蒋村,是清末河南省及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府第。马丕瑶进士及第后,历任山西平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辽州知州,太原府知府,山西按察使和布政使、贵州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广西巡抚、广东巡抚,他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光绪皇帝称其为“百官楷模”。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往西安,后来返京时路过安阳就下榻在马氏庄园。马丕瑶治家极严,家风良好,长子马吉森热心洋务,创办了安阳广益纱厂,成立了安阳矿业总公司,并任安阳商会会长;次子马吉樟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等职,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总统府秘书长;三女马青霞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一生为国捐款,是与秋瑾同名的革命女侠。该庄园建筑古朴典雅,雄浑庄重,既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晋商大院深邃富丽的建筑艺术,还有中原地区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建筑特色,被称为“中原第一官宅”。此处也是当今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柏茂庄园又称张祜庄园、张诰庄园等,位于巩义市新中村。张家从明朝时就居住在这里,到清朝中后期及民国时期,张祜等人在此经营柏茂钱庄和新中煤矿发家后开始大规模兴建。庄园风格中西结合、豪华气派,且又不失典型的北方民居依山筑窑洞、临街盖楼房的建筑特点。整座庄园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雄浑庄重,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3个时期的大型封建资本家庄园,抗日战争时期也曾是豫西八路军一支队司令部和豫西一专署所在地,因此对研究明、清、民国时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是一个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中原古代商业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财神文化。中原大地上的人们,主要信仰的是五路财神,他们分别是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羽、南路财神柴荣、北路财神赵公明、中路财神王亥。其中,比干是河南淇县人,商朝贵族,为官40多年,关心民众疾苦,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纣王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因冒死忠谏被剖心而亡,死后被封为神。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一生跟随刘备,忠义勇武、坚贞不二,是忠义的化身。同时,关羽具有万人敌的本领,是武圣,形象威严,可以镇宅辟邪、护佑平安,洛阳关林是他首级的埋葬地。柴王爷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柴荣,他早年失亲跟随姑母长大,为资助家用,曾外出与邺都富商颉跌氏做茶货生意,往返于南方江陵等地,后被其姑父后唐大将郭威收为养子。郭威建立后周王朝后,他被委任治理澶州(今河南濮阳),精明强干。郭威驾崩后柴荣登基为帝,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赵公明,也叫赵公元帅,传说他是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称心如意。在《封神演义》中,他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王亥,如前所述是夏朝时商国第七代君主,“肇牵车牛”、开中华贸易先河之商人鼻祖。在诸多财神中,中原商人们最推崇的是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关羽,尤其是关羽讲信义、不贪财,让商人们十分敬佩,所以都把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在河南各地,到处都建有关帝庙,其中著名的有洛阳关林、周口关帝庙、社旗关帝庙、许昌关帝庙、开封朱仙镇关帝庙、焦作武陟关帝庙、郑州后仓关帝庙等,财神文化尤其是关帝文化是中原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商人的经济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喜成、李滨涵 )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