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之美的四重意蕴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瑰宝,是河南人幸福生活的重要甜美“因子”。作为地方性剧种,它却能够流行于全国近20个省份,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尤其在市场化浪潮涌动的今天,一些剧种生存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豫剧却能自力更生,搞得红红火火,既“叫好”,也“卖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我们认为,豫剧之所以 能够呈现一种特别的现象,一定和豫剧的审美魅力密不可分。豫剧让广大观众感到了一种充盈的美,观看豫剧演出就像在享受一场艺术的盛宴,美不胜收。具体说来,豫剧之美有四重意蕴——
一、道德美:弘扬道德的实践追求
德国近代著名戏剧评论家莱辛曾说“剧院应该是道德世界的大课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豫剧在审美观念上都十分执着于美德一致原则,秉承中华美学的“尽善尽美”理念。在豫剧创作者看来,美无法离开道德,它是道德的表征,最美的东西一定是呈现出最高级道德的存在。作为一种艺术,豫剧始终把自己的使命界定为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传递中华民族的道德之美,保家卫国、惩恶扬善、弘扬优秀传统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念始终铭刻在豫剧艺术的基因里。
保家卫国,为国舍家,是豫剧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传统剧目中,如杨家将系列、岳家军系列、花木兰系列等,都是爱国主义的经典之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唤醒民众的家国情怀,共赴国难,《涤耻血》《克敌荣归》等剧目应运而生。豫剧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个鲜明特质,就是嫉恶如仇,要求惩恶扬善,盼望能够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满结局”,如《铡美案》《七品芝麻官》《清风亭》《刘墉下南京》等,均是如此。在弘扬优秀传统家庭伦理上,豫剧主要传递孝道、和睦、忠诚、责任等观念,如《墙头记》通过父子关系的矛盾批判了不孝行为,倡导了家庭和睦。
二、质朴美:崇尚质朴的表演风格
在今天这个艺术繁盛的时代,尤其电视和电影艺术,借助各种精美道具和特效技术,“制造”出盛大恢弘的场景以及唯美的画面,与此相比,戏剧表演艺术显得十分“寒酸”。但是,豫剧之所以能够受到欢迎,即使在乡间的简陋舞台上进行演出,也时常出现观众“人山人海”的场面,甚至一些人不惜奔波几十里乃至几百里,追逐豫剧剧团的演出,成为豫剧的忠实“粉丝”,这是因为豫剧把握了戏剧艺术的形式特质——质朴,追求一种质朴美。波兰著名戏剧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曾提出“质朴戏剧”的主张,反对戏剧表演中日益复杂繁多的形式,主张戏剧艺术“征服”观众主要靠演员的表演水平,这正是豫剧的艺术追求之一。
豫剧素以其质朴大方的美学风格著称,这种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表演风格上,豫剧的表演不追求繁复的技巧,而是以自然、真实为主,演员的表演贴近生活,动作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如《花木兰》中的纺纱、织布动作,展现了当时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在语言风格上,豫剧通过引入河南方言,使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它在台词上注重直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绉绉的修饰。在音乐唱腔上,以简洁明快为特点,旋律流畅,节奏鲜明,没有过多的复杂变化。
三、文化美:中原文化浸润的思想品质
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作为生物体的人虽然是脆弱的,犹如一支在风雨中飘荡的芦苇,但“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有思想、有精神世界,人才变得伟大、精彩。所以,人在骨子里追求一种思想之美。豫剧虽然表演形式质朴,但思想丰富,是一种有“文化”的艺术,充满文化之美。从产生发展来看,豫剧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是喝着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乳汁出生和长大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豫剧艺术的“文化基因”。可以说,豫剧作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在文化内涵上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传承和大力的弘扬。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原是其最浓墨重彩的篇章。特别是河南,在3000多年的时光里,其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乎可以说,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苦难与辉煌的见证和记忆,是中华民族爱恨情仇的表征。而豫剧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不断呈现中原文化的精神风貌。中原文化中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滋养着豫剧,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都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通过剧作家的加工升华而成。豫剧还融入了大量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节庆、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如豫剧《抬花轿》,展现了河南传统的婚嫁习俗;《打金枝》则反映了古代宫廷与中原地区民间礼仪文化。这些民俗元素使豫剧更具地方特色,也使其成为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四、生活美:扎根生活的创作路径
豫剧被誉为活在民众心目中的一种艺术,它在今天能够存活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和繁荣,主要依靠的就是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而这源于豫剧在创作路径上始终以“扎根生活”为核心,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其内容诉求。豫剧通过贴近生活的题材、朴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真实的情感、丰富的民俗文化、生活化的表演形式等,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
豫剧的许多剧目直接来源于民间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例如《朝阳沟》,它讲述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扎根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变迁;《倒霉大叔的婚事》,以农村婚姻习俗为背景,展现了普通农民的喜怒哀乐。这些剧目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豫剧创作在语言艺术上,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河南方言,使其充满生活气息。可以说,这种语言风格使豫剧非常接地气,深受大众喜爱。如多次“登录”“央视春晚”的《花木兰》经典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语言极其直白,朗朗上口,非常易于传唱。豫剧也塑造了许多普通百姓的形象,包括农民、小贩、工匠等,这些人物让观众感觉到“剧中人”就生活在他们身边,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的“化身”,倍感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如《朝阳沟》中银环与栓保、《李双双》中的李双双孙喜旺、《卷席筒》中的小苍娃等,都是“典型”的普通人,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体验到了普通人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在生活中的成长与奋斗、对善良的坚守等。
总之,豫剧之美,美在其对主流道德的弘扬,美在其质朴大方的表演风格,美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美在其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深厚情怀。它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朴实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弘扬传统美德,还是反映现实生活,豫剧始终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它不仅是中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璀璨明珠。愿豫剧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与精神的滋养。
(作者:葛宇宁,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