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典”⑧丨构建“拜祖+”平台,促进黄帝文化从仪式感向认同感转化
编者按:当AI换装遇见古老祭祀,当VR技术复原仰韶遗址,当“拜祖+”催生出更多产业模式,我们不禁要问: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仅是一场典礼吗?从仪式创新到科技赋能,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从代际传承到全球对话,黄帝文化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拜祖大典,何止一“典”?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不止一“典”》特别策划,从理论视角解码文化基因,解读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表达。
第八篇《构建“拜祖+”平台,促进黄帝文化从仪式感向认同感转化》——
溱洧礼隆朝具茨,祖地薪火焕瑞烟。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如今已赫然成为河南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它不仅是每年彰显中原大地勃勃生机的重要仪式,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浓墨重彩之笔。岁月流转,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形式上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其蕴含的“三同三和”理念及九仪一体的庄重范式,深深赢得了五洲四海华人的广泛赞誉与一致认同。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既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拜祖大典的时代使命,也是华夏儿女对老家河南文化事业推陈出新的殷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以黄帝文化为中华民族画出的“最大同心圆”,至今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向心作用,诉诸全体中国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新郑黄帝拜祖大典稳步创新仪程范式,致力于以契合时代的创新形式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此路虽长,却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一、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回廊的叩问到现实图景的擘画,黄帝文化不仅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厚重文化基因,也是驱动中原地区区域发展的鲜活人文资源。作为中华文明文化地标之一,黄帝拜祖大典既承载着“报本反始”的文化使命,亦在文旅融合实践中检验着郑州都市圈的文化转化能力——当“拜祖+”从仪式升级为平台,其背后既是对人文根脉的传承创新,更是对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深度回应。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有助于增进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于世。
(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回应
刘宁书记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对河南成功举办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要活动对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助力河南改革发展、凝聚各方共识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认可。省政协主席、拜祖大典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孔昌生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高站位,充分认识办好拜祖大典的重要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我省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办庆典层次和水平,向海内外中华儿女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从历史维度看,黄帝文化所承载的“同源共祖”叙事,突破了中华大地上区域与族群的界限,《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文化、拜祖文化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从符号象征转化为具身体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始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命题深度共振,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持续打造“老家河南”文化品牌以及郑州市打响“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总书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重要论述的积极回应。
(二)对拜祖大典人文共祖民族内核的持续发掘
黄帝的形象概念始于先秦,成记于汉。西汉司马迁提出了“华夷同祖”观点,并在《史记》中建构了一套以黄帝为中心的民族谱系,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都将自身视作黄帝的后裔。晚清以来,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试图建构中国国族认同,选择了黄帝并强调其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持续发掘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统一性内核,持续论证黄帝文化中“陶天下为一家”的家国愿景,持续强化“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中原地区筑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民族互鉴交往的示范场景,海内外华人的沟通桥梁。
(三)对郑州都市圈文旅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检验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郑州都市圈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检验节点,集中体现了区域资源整合、文化IP转化与产业协同能力的阶段性成果。大典促进了新郑黄帝故里、郑州博物馆群、轩辕湖湿地公园及黄帝千古情景区等核心景点的空间联动与功能整合,从而构建了“祭祖寻根、历史探源、生态休闲、实景演艺”四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每年拜祖大典期间,郑州—新郑一线都会迎来客流高峰,并间接推动郑州都市圈文旅深入外来游客内心。当前以拜祖大典为支点,郑州都市圈正加速构建“一小时文旅生态圈”,通过郑许市域铁路贯通黄帝文化走廊、智慧景区系统实时调控客流等举措,推动文旅产业从“活动驱动”向“系统赋能”转型升级。
二、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的现实问题
作为河南省推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原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平台,“拜祖+”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力求通过拜祖文化推动中原地区的协同发展。然而,郑州都市圈建设及中原文化资源整合在参与范围、融合程度及资源协同等方面仍有不足,限制了“拜祖+”平台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深入发展。
(一)参与主体与形式单一,区域协调不足
结合历年实际,从参与群体看,黄帝拜祖大典仍以本地民众、传统文化爱好者及海外华人华侨为主要受众,省外民众、一般游客及国际友人参与比例较低。拜祖大典在活动形式上虽始终力求创新,但核心内容仍以传统仪典为主,与当前业界偏好的具身体验、国潮文创、人工智能等新业态结合不足,导致其文化吸引力局限于特定圈层。地域联动方面,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长期孤军奋战,即便有省部共建的支持,也基本局限于“中央-地方”的单向合作模式,缺乏更多国内力量的参与,难以形成全国性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氛围。
郑州都市圈内黄帝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新密黄帝宫、郑州黄帝千古情旅游景区等节点未形成主题化联动。游客游览方式单一,主要集中于单点游览,缺乏如“拜祖+郑地文旅”或“拜祖+非遗体验”等复合型产品设计,致使文旅消费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受限。拜祖大典系列活动的开展长期局限于新郑黄帝故里与郑州市区,对洛阳、开封、许昌等都市圈内城市的河洛文化、宋文化、汉魏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例如,洛阳的大唐不夜城、开封的大宋武侠城等文旅项目与黄帝文化未能有效串联,难以借助“拜祖+”模式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矩阵,进而削弱了区域文化的整体竞争力。拜祖相关活动内容多停留在仪式展示与贵宾邀请,未将黄帝文化、拜祖文化与国际话语体系高效衔接,文化价值转化效率不足。
(二)文化IP转化效能不足,联动意识薄弱
“拜祖+”的“+”内涵尚未充分体现。黄帝文化IP开发仍停留在祭祀仪式、文旅观光等传统层面,与非遗、文博、文旅等领域的融合明显滞后。非遗方面,与周边非遗项目合作较少,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黄帝文化”“拜祖文化”研究融合较少。文博方面,与周边各地标性博物馆如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等联系不够紧密,对本省文博院、馆内仰韶时期出土的文物的研究尚待深入,其与黄帝文化的关联及其民族性内涵的拓展亦显得不够充分。同时,在陈列展览、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合作亦显得较为匮乏,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跨区域研学线路开发欠缺。文旅方面,郑州都市圈内虽坐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开封大宋武侠城等知名实景演艺景点,但基于黄帝文化、拜祖大典的相关剧目的创作较为迟滞,尚未开展有效的合作举措。
(三)拜祖宣传模式缺少创新,跨界合作较少
当前河南对拜祖大典的宣传工作多以官方媒体主导,传统媒体抄送跟进,传播渠道的创新同样存在短板。尽管近年来尝试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推广,但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的内容多为仪式片段剪辑,直播仅限于典礼当日,录播缺乏后续传播力,由于引导不足,民间自发宣传解读多囿于对黄帝文化相关文献的机械式复述,缺乏对黄帝文化传统内涵与当代价值的有效解读,亦缺乏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深度挖掘。
在年轻群体占据多数的互联网世界,拜祖宣传同样缺少文化跨界合作的方向性指引。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爆西安文旅,《哪吒之魔童闹海》带火天津陈塘庄、四川宜宾哪吒行宫的旅行线路,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掀起山西古建筑热等,都能看出优秀上乘的当代文艺作品对一隅传统文化显示出的压倒性传播优势。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虽然依托黄帝文化而起势,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黄帝这一传统形象的多媒介开发,与黄帝、拜祖文化有关的影视剧、动漫、游戏等艺术作品较少,个别艺术媒介类型几乎处于未开发阶段。
三、构建“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的具体对策
从文化仪式到融合平台,从省内大典到全国性全民族共建,“拜祖+”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形式创新上,更在于通过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了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互动体验,促进了区域资源整合和文化传承。不只是新郑拜祖大典,当前郑州都市圈文化一体化战略均面临一系列考验,唯有跨越地域、行业及群体之界限,将黄帝文化之精髓、拜祖文化之程式融入时代潮流,实现多元化嵌入,才能让“拜祖+”真正成为激活中原文化乃至河南文化战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面对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求,“拜祖+”平台建设需跳出传统思维定式,以产业优势为突破口,以文化赋能为着力点,在“破圈”与“共生”中探索实践路径,让黄帝文化从“仪式感”向“认同感”深度转化。
(一)打破地域边界,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
1. 省内联动:串珠成链,激活文化资源“聚合力”
当前,“拜祖+”模式需要依托新郑黄帝故里这一核心,将郑州都市圈内的黄帝文化资源如珍珠般串联起来——从新密黄帝宫的圣地巡游,到郑州黄帝千古情景区的沉浸体验,再到具茨山岩画的直观感受,通过交通互联、票务互通、活动互嵌,打造郑地“拜祖文化圈”。同时推动周边城市文旅地标与黄帝文化主题串联,形成“泛拜祖”的中原文化叙事轴线,以差异化互补提升区域文旅吸引力,强化黄帝文化的历史认同和拜祖文化的民族认同。
2. 跨省合作:打破壁垒,织就文化认同“同心圆”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携手陕西黄陵县、浙江缙云县等国内黄帝文化关联地,建立“黄帝文化城市联盟”。抓住当前研学大潮机遇,共同设计“黄帝文明探源”跨省研学线路,推出“一码通游”电子护照,串联陕西黄帝手植柏、浙江黄帝祠宇、河南具茨山岩画等标志性节点。更可携手山西晋城市、陕西宝鸡市、湖北随州市等炎帝文化重地,共同致力于炎黄二帝文化的推广,以开拓者的精神领衔探寻国内炎黄文化民族互鉴的最大共识。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以巧妙地在拜祖大典的“祈福中华”仪程中,运用视频连线的现代科技,使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借助VR/AR技术,仿佛亲临现场,共同向典礼中央那尊熠熠生辉的虚拟鼎内倾注各自家乡的泥土,此举不仅跨越了地理的界限,更深刻地彰显了中华民族心手相连、历久弥坚的团结精神,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突破地理边界,形成跨区域文化共情网络。
3. 海外传播:借船出海,打造文化输出“强IP”
可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千万华侨华人的“文化纽带”作用,开创性地运用“云端+”的传播新范式。例如联合Tik Tok(抖音海外版)、X(推特)等海外平台推出《全球华人拜祖地图》互动仪式,实时呈现全球各地拜祖活动现场;与孔子学院合作开发“黄帝故事”双语课程,将“鼎新”“大同”等理念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更可借势“一带一路”倡议,在希腊、埃及等国博物馆举办“黄帝与世界——文明对话”特展,以黄帝文化为媒,讲好“和而不同”的当代文明观。
(二)深化场景融合,培育文化共生新生态
1. “拜祖+非遗”: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
融入新密超化吹歌为拜祖大典序章进行演奏,在大典进行过程中合理嵌入巩义小相舞狮的表演内容,在黄帝故里景区打造常态化展演空间。重点孵化“黄帝文创”品牌,如联合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开发黄帝主题年画产品或依托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等数字IP资源,推出“云游黄帝时代”NFT数字藏品,让古老文化触达年轻消费群体心间。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出发,深刻阐释黄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2. “拜祖+文博”:历史资源的现代表述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创设“最早中国”黄帝文化专题展,运用AI复原技术,将仰韶文化彩陶上的星象纹饰与《黄帝内经》天文学说联动解读;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始造书契”主题展,讲述黄帝文化与汉字建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郑黄帝拜祖大典举行当日,邀请省内知名博物院、馆相关领导与专家学者,通过广播、电视节目、短视频等媒介方式,向海内外介绍黄帝及黄帝文化的脉络与发展,通过与博物馆的深度合作提升民众对黄帝文化、拜祖文化的认知度。
3. “拜祖+文旅”:旅游经济的深度转化
深入“拜祖+文旅”复合型产品矩阵开发。积极开展黄帝故里研学等项目,运用大数据构建“黄帝文化游客画像”,针对不同年龄、地域、喜好的游客进行黄帝文旅项目的专题化立项与开发。协同省内尤其是郑州都市圈周边重点高热度、高流量景区,联动打造拜祖大典前后的黄帝主题限时演艺节目,从而实现流量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加快传播转型,开辟拜祖文宣新阵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中原地区鲜出其右的盛大典礼,拜祖大典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需加大宣传创新力度,突破固有传播平台。黄帝拜祖大典的传播创新需要紧扣“技术赋能、青年叙事”两大维度,如构建沉浸式全媒体矩阵,依托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IP制作经验与省内各大实景演艺场景的既有经验,开发黄帝文化相关宣传片、拜祖大典主题竖屏剧等轻量化内容,在B站、抖音等年轻化平台建立“Z世代拜祖频道”,通过“弹幕祈福”“虚拟供品”“大战蚩尤”等互动玩法增强参与感,并联合腾讯、网易等国内游戏大厂联名推出热门游戏中的“黄帝限定皮肤”“拜祖限时关卡”等。加强对黄帝文化产品创作的长期投入,鼓励省内影视界推出黄帝主题影视剧,积极与国内动画、游戏厂商开展合作,推出与黄帝文化、拜祖文化相关的动画电影、电子游戏(含手机游戏)等,在新媒介中打造黄帝新形象,构建拜祖新潮流。只有将拜祖大典的传播半径从“中原腹地”扩展至“赛博寰宇”,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基因之中,拓展“拜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构建的无限可能性。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石宕川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成员:宋朝丽 郭海荣 秦玉 卢冰 尹松鹏 任梦一 石宕川 张洪艳 刘源 范先立 吴昭岳 乔龙龙】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