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河南建设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路径研究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河南省正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省委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区域竞争态势和自身发展位势,作出“四高四争先”的科学谋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基地,河南将教育、科技、人才视为高质量发展“三大支柱”。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要求,河南省委、省政府聚焦“四高四争先”,找准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抓手,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为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日益加剧的科技竞争,河南急需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以激活创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此,如何构建“动力牵引—生态嵌入—能力提升”(DEC)协同机制,打通教育赋能、科技突破、人才支撑堵点,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关键命题。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上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构建了协同框架,潜力释放蓄势待发。一是创新平台加速布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科技城等载体集聚效应显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5000家。二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河南科技大学与中信重工共建智能装备研究院、郑州大学与宇通客车联合攻关新能源技术等案例,初步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模式。三是人才政策持续加码。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设立百亿级人才创新创业基金,2024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超2万人。四是制度创新探索。推出“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管理机制,部分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如超硬材料、隧道掘进装备等产业技术全国领先。然而,对标国内先进省份及国际标杆,河南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仍处于初中级阶段,潜力亟待进一步释放。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的主要问题
(一)要素流动壁垒高,协同机制“形合神散”。一是利益分配机制缺位。高校科研人员考核以论文、专利为主,与企业“市场导向”需求脱节。例如,河南某高校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因知识产权归属争议,导致成果“锁在抽屉”三年未转化。要素配置效率低。2024年数据显示,河南规上工业企业中仅35%与高校建立稳定合作,长三角地区这一比例达62%。科技中介机构数量不足广东的1/3,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排名全国第15位。二是区域协同落差大。郑州、洛阳集中全省70%的研发资源,周口、商丘等地市高新技术企业密度不足全省平均值的1/5,创新要素“虹吸效应”加剧区域失衡。
(二)创新生态“孤岛化”,平台功能与产业需求错配。一是平台建设“重硬轻软”。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累计投入8亿元购置设备,但因缺乏市场化运营团队,设备利用率长期低于40%。二是共性技术供给缺失。超硬材料产业集群中,企业重复研发磨削工艺,但因缺乏公共检测平台,行业年研发成本增加超2亿元。三是数据共享机制僵化。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内,企业因数据安全顾虑拒绝开放生产线数据,导致联合研发项目延期率达60%。
(三)能力供给“三链断裂”,制约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是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全省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仅58%,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师资缺口达45%。二是科技链与创新链断裂。基础研究经费中企业投入占比不足3%,高校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仅31%(全国平均45%)。三是人才链与政策链失联。某新能源企业引进的海外电池专家因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政策衔接不畅,入职半年后离职。
(四)制度供给“三难困境”,抑制创新主体活力。一是成果转化难。科研人员需经8个部门审批才能实施成果作价入股,某新型储能技术因流程耗时18个月错过市场窗口期。二是风险共担难。财政资金要求研发项目成功率不低于80%,导致企业不敢投入前沿技术。某生物医药企业坦言:“10个项目中9个失败,但政策只容得下1个失败。”三是跨境协作难。国际联合实验室设备进口通关平均耗时23天,比江苏长7天,某量子通信项目因设备延迟到位错过国际标准制定窗口。
(五)治理体系“三重脱节”,弱化协同效能。一是纵向权责脱节。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需填报27类表格,但市县科技部门缺乏专业审核能力,导致30%项目申报材料数据失真。二是横向政策脱节。人社部门人才分类标准与工信部门产业目录存在47项差异,某集成电路企业引进的“省级领军人才”无法享受产业扶持政策。三是评价导向脱节。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横向课题权重仅占15%,某教授团队研发的冷链物流技术获国家专利金奖,却因影响论文产出未能晋升职称。
(六)开放合作“双向失衡”,制约全球资源配置。一是引进来质量不高。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仅为湖北的65%,且集中在食品加工等传统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二是走出去能力不足。河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广东的1/15,某盾构机企业因不熟悉国际专利布局,在东南亚市场遭遇337调查。三是规则对接不畅。某农业科技企业在非洲建设实验室,因国内GAP认证与国际标准不衔接,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要素融通工程。破除“玻璃门”,构建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负面清单+正向激励”制度。在教育、科技、人社三部门联合发布《要素流动负面清单》,除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外,全面取消人才流动行政审批。对跨机构合作项目给予15%~2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建“中原科创通”数字平台。集成全省2万余家企业的技术需求、高校的4.6万项专利成果,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需求智能匹配、成果即时确权。参考浙江“拍专利”模式,2026年前实现线上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实施“飞地经济2.0”计划。在郑州、洛阳设立“科创飞地管理中心”,周口、南阳等地市可在飞地内建设研发中心,共享省级平台资源。对跨区域合作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
(二)生态体系重构工程。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推行“平台革命”。对现有5000家省级平台实施“三三制”改革(30%合并重组、30%市场化改制、40%功能升级)。将3家分散的新材料检测平台整合为“中原材料研究院”,提供“检测—改进—认证”一站式服务。构建“创新联合体2.0”。由行业龙头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组建10个千亿级产业创新联盟。实行“五个一”机制(一个共性技术池、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共享实验室、一只创投基金、一个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数字孪生创新区”。在郑东新区打造虚实融合的创新生态,企业可在线模拟生产线改造、技术验证,降低试错成本。2025年完成30家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系统部署。
(三)能力跃升攻坚工程。实施“三链融合”专项行动,教育链重塑计划。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试点“产业教授双聘制”,从宇通、平煤等企业选聘200名工程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开设“订单式微专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科技链补强工程: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在未来5年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8%。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允许项目失败免责。人才链提升计划。建立“人才图谱动态管理系统”,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团队实行“薪酬包干制”,最高可达企业高管双倍以上薪资。
(四)制度创新突破工程。构建“包容性”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试点“先确权后转化”模式,科研团队可在成果产生前约定70%收益权。建立省级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承担首单50%损失。科研管理“沙盒监管”。在自创区划定“创新政策试验区”,允许科研经费“包干使用”、国际人才“备案制”引进,对颠覆性技术实行“里程碑式”考核。知识产权“共享池”制度。在超硬材料、智能传感器领域建立专利共享池,企业按使用量付费。政府每年投入5亿~10亿元赎买关键共性技术专利,免费向中小企业开放。
(五)治理体系优化工程。推进“整体智治”改革,建立“三张清单”机制。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将科技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开发“政策计算器”App,自动匹配企业可申报政策。实施“滴灌式”评价改革。基础研究类项目实行“国际同行评议”,应用研究类由用户企业评分,成果转化类按市场价值评估。新型储能技术因获得宁德时代订单,直接认定为省级重大成果。构建“创新监测雷达”。运用大数据实时跟踪2.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轨迹,对创新指数下降区域启动“黄牌预警”。
(六)开放合作升级工程。构建“双循环”创新网络,建设“空中丝路创新走廊”。依托郑州—卢森堡航线,在集成电路、航空物流领域建设5个离岸研发中心。探索“郑州研发+欧洲制造”模式,智能终端企业通过该模式缩短产品上市周期6个月。实施“标准领航”计划。组建“河南技术标准创新联盟”,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生物育种等领域国际标准。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给予500万~1000万元奖励。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在龙子湖建设“类似海外环境”社区,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直付、跨境远程公证等服务,试点外籍人才“一卡通”,集成工作许可、居留证件等功能。
【作者:陈科、徐晓飒、仝颖凯、陈曦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现代化河南建设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路径研究”2024JC048的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