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高四争先”・实施高效能治理丨以“党建+网格+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5-03-28 09:31

  □杨伟民 祁建朋

  实施高效能治理是我省“四高四争先”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党建+网格+大数据”将大数据技术与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有机结合,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网格设置、强化数据赋能,实现基层治理样态的迭代升级和基层治理效能的全面提振。这既是数字时代开展基层治理的应然要求,也是实施高效能治理的必然趋势。

  坚持党建引领

  为“网格+大数据”注入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建引领不仅为基层治理提供根本政治保证,而且注入独特政治优势。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优势。“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能够推动基层治理由“分散”向“系统”转变。纵向来看,依托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组织体系,基层治理在多层级联动中能够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横向来看,通过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基层治理能够破解“部门壁垒”“机制壁垒”“要素壁垒”,实现部门、机制和要素的多维融通。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通过着力推进“五基四化”、健全各级党建引领协调机制、打造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智慧平台,数字化网格化治理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全面聚合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作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使治理实践聚焦解决人民身边的具体问题,落实到回应人民的迫切诉求中。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数字治理技术和网格治理模式才能避免出现“指尖形式主义”“层层加码”等现象,在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中抓住要点、直击难点、消除痛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河南24.46万个基层党组织,617.6万名党员构成了基层治理网格中密切联系群众的核心枢纽。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吸纳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志愿者和村(居)民等参与网格工作,党组织能够充分统筹基层力量,在社会面形成最广泛的、立体式的网格力量联盟。这一联盟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更多群众“金点子”化作治理“金钥匙”,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中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创新网格设置

  为“党建+大数据”筑牢实践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网格是“党建+大数据”的重要治理抓手,创新基层治理网格设置,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创设“融”网格,搭建综合性治理载体。治理最忌讳“九龙治水”“政出多门”。对此,要充分发挥“党建+大数据”的组织优势和技术优势,推动党建网、服务网、数据网多网融合,搭建综合性治理载体。具体来讲,应该将以社区(村)“五星”支部创建为依托、由乡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小区(楼院)党小组—党员构成的党建网格与民政、城管、信访等各类服务网格,以及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12345热线和110报警服务台等数据网“融”起来,形成“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的综合性数字治理“融”网格。这一网格通过视野全局覆盖、民意上下互通、信息畅通共享、事项一键办结,真正实现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同步推进、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协同发力、线下覆盖与线上覆盖密切配合,持续巩固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

  创设“微”网格,提升精细化治理程度。千家万户的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从宏观上创设“融”网格的同时,还必须创设“专尖特新”的“微”网格,以精准化的网格实现精细化的治理。要围绕商业圈、学校、医院、高铁站、老旧小区等重点民生区域创设专属“微”网格;围绕服务支持高精尖技术发展创设尖端“微”网格;围绕自然灾害、金融诈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重点风险防范事项创设特别“微”网格;围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创设新兴“微”网格。这些“微”网格为“党建+大数据”提供了精细化治理的实践抓手,有效打通党组织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依靠基层党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大数据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各类“微”网格可以相互融通、功能叠加,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融合中实现“减负”与“增效”的辩证统一。

  强化数据赋能

  为“党建+网格”提供技术支撑

  大数据技术是数字时代治理的鲜明特征和技术红利,能够推动治理技术迭代升级,赋能增效。

  大数据、大模型与算力构成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智能基座。首先,建立由党员信息、社区人口、场所、组织、舆情等各类信息构成的高标准大数据库。其次,运用留存分析、行为路径分析、热图分析等模型构建党建云图、舆情监督等模型。最后,以算力为支撑,实现“数据碰撞”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形成“预警自动生成—在线分办处置—个案整改反馈—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建章立制”的大数据治理机制。大数据、大模型与算力为实现动态感知、风险预警、一网调度、智能立案、精准派单、高效处置提供强力支撑。

  全息可视、数字融媒增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破圈能力。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可视化的信息技术以及短视频、动漫等数字媒体能够极大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破圈能力。法治动漫微视频、革命人物形象数字藏品、河南网络安全吉祥物IP形象“豫宝”、AI看两会等一系列数字化内容不仅能够“潮起来”,而且能够“火起来”,解决因圈层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不响应问题,画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即时通信、信息交互提升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服务水平。支持人民群众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运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以及“郑好办”“郑好融”“亲清在线”等便民服务软件能够随时随地向治理网格提出问题、表达诉求,并对处置流程和结果进行动态感知和意见反馈。通过技术赋权,治理网格实现重心下移,由“悬浮式治理”变成“扎根式治理”;治理主体实现信息交互,由单向施治变为双向互动。意见表达权、监督权、知情权、建议权等权利经过数字化赋能加持,倒逼党组织和党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效能的治理,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