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丨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作风建设 永葆百年大党生机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面向未来治国理政的战略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党中央部署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新时代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之举,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重要要求的坚决贯彻。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才能永葆百年大党的生机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这一过程中,既要立足历史经验把握作风建设规律,又要以制度创新巩固治理效能,更需在实践中检验作风建设的时代价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从历史纵深把握作风建设的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命题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抓手。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创造性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思想整肃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历史实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哲学原理,展现了党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变革的政治智慧。
新时代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作风建设的新篇章。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规范领导干部待遇到严查节日期间“四风”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这场“徙木立信”的作风变革,使得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显性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隐患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将违规宴请转入隐蔽场所,以电子手段进行利益输送,这些新表现新变种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这一告诫具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回望党的作风建设史,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正是预见到执政后可能出现的作风滑坡风险;改革开放初期整党运动重点解决思想不纯问题;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将作风建设提升到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高度。这些历史经验共同揭示:作风建设的历史实践深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哲学自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论品格。唯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才能在历史周期率的破解中赢得主动。
二、以制度优势巩固作风建设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
“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法规为支撑的严密制度体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经过多次修订完善,从最初的框架性要求发展为覆盖多领域的制度网络;纪律处分条例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纳入规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专项制度形成配套,构建起作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这种制度演进轨迹,生动诠释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治理逻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制度空转”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创新监督方式,构建起“科技+制度”的监督新模式。部分地区开发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智能分析识别异常情况;有的省份推行群众扫码监督系统,拓宽问题反映渠道。这些实践既传承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又运用现代治理手段强化制度执行,体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治理理念。
制度与教育的协同效应在实践中日益显现。多地通过拍摄警示教育片、开展专项整治,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教育素材,推动作风建设从“不敢”向“不想”的深层次转变。例如,某地针对领导干部违规饮酒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剖析个案推动全域整改,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这种治理创新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中国式制度方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以实践导向彰显作风建设时代价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作风建设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脱贫攻坚战场上,“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广大党员干部扎根一线、倾力奉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种实干作风,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科技创新领域,针对长期存在的评价体系僵化问题,相关部门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某重点企业实施作风承诺制,要求技术带头人践行“严慎细实”作风,助力重大科技工程接连突破。这些实践表明,破除形式主义痼疾能够释放创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民生领域作风建设的成效更为直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问题,某市推行“接诉即办”机制,将市民诉求作为工作“指挥棒”,显著提升服务效能。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作风转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要求的具象化呈现。当党员干部将“严真细实快”的作风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党的政治优势就能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这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管党治党领域的鲜活运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科技创新,作风建设始终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的治理智慧。实践反复证明,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以过硬作风保驾护航;越是矛盾复杂,越需要以优良党风凝聚民心。
结语: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推进自我革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再贯彻再落实。这既是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也是以优良作风凝聚亿万人民奋进力量的战略抉择。当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让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好作风化作破浪前行的强劲东风。
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把握“常”“长”二字:常抓不懈,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对苗头性问题露头就打;长效治理,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标本兼治。要善用历史智慧,从党的百年作风建设史中汲取经验;要激发制度活力,在守正创新中完善监督体系;要扎根实践沃土,在为民服务中检验作风成效。唯有如此,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赢得历史主动,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作者:徐航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