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3-28 10:17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一经提出,中西部地区都不甘落后,纷纷通过区位、经济、文化、创新、安全等多角度发力,争取获得国家的认可,以获得政策性保障。打铁还需自身硬,河南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获得更多国家战略红利,就要面对现实挑战,砥砺前行,奋力拼搏,才能让河南更出彩。

一、河南面临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机遇期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2024年1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成为西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引领者。

能够担负起国家战略腹地这一角色的地区,就代表着有更多资格分享其中的战略机遇。河南作为中部重要省份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并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任务,如何依托现有发展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机遇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这将是河南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入选的关键,也是对自身发展态势的衡量。河南只有通过对标优秀地区,发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才有能力高位谋划,并在战略上取得更大成就。这将是对河南“十四五”战略成果的升华,更是对“十五五”战略规划的献礼。

二、河南对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总量位次面临挑战

河南GDP基本处在全国第五位,但2023年及2024年被四川超越,降低一个位次。当今我国在加速经济发展,在弯道超车和换道领跑发展思维下,不进则退,发展稍一放慢就会落后。河南虽然在内外压力下依然增速发展,但与前面的省份差距正在慢慢拉大,而后面的经济大省在慢慢逼近,甚至2023年被四川省超越,河南在经济总量竞争上出现了从以前“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不利局面到了“标兵渐远,追兵已近甚至超越”的更加不利的局面。

河南对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就是要和左邻右舍几个中部经济大省比优势,河南要保持忧患意识,在新旧动能转换调整期,河南经济总量适当放缓无可厚非,有时经济加快发展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构建稳定的发展硬实力,把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地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二)高等教育水平偏低,科技创新引擎力面临挑战

河南的高等教育水平虽然提升较快,但总体依然低于全国很多省份。就高校的数量来看,河南普通高等学校168所,成人高等学校10所(2023年数据),数量上在中部还算可以,但层次上和其他中部省份相比差距明显,河南只有一所211高校,如若加上人口基数参考标准,河南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明显处于劣势。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之地,对于河南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短板,这无形中会对河南各方面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发展等带来多角度多层次的不利影响。

2024年9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河南处于全国三个梯队中的第二梯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中部六省和四川对比来看,虽都在第二、三梯队里,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但湖北、安徽、四川、湖南四省的水平指数都高于河南。

再从河南研发经费投入来看,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1018.84亿元、1143.26亿元和1211.66亿元,投入强度持续增强,但从增速情况来看,近三年分别是13.0%、12.2%和6.0%,而全国近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6%、10.1%和8.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河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面临的挑战

河南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工作上才刚刚起步,后期随着进一步加强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就像前几年随着富士康撤离,河南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压力,产业面临新的调整,导致传统外贸强省的河南贸易明显下滑,直到2024年仍影响较大,2024年第一季度河南进出口额下跌高达23.4%。

挑战往往更是机遇,河南近几年积极布局,进行工业转型之路,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化之路,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紧抓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多年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取得可喜成绩,比亚迪、上汽、宇通、一汽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及零配件等相关产业链相继落户河南,用全新思维进行育链、构链、强链。2023年,郑州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50%,位列全国十大新能源汽车城市之首。2024年开始河南新能源产量尤其是电动汽车出口开始飙升,成为河南外贸的新亮点。同时,富士康重新布局河南,不做代加工厂,走高端发展之路,做新能源电车、固态电池和机器人产业,2024年7月24日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在郑东新区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

(四)人均收入相对偏低,消费潜力影响大市场循环  

河南经济总量虽然在全国靠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偏低,2023年为29933元,为中部六省最少,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能力,消费弱对市场循环带来压力。

消费火则经济活,这是近几年我国推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共识。各省份各城市都通过消费提振当地经济,通过各种消费刺激手段为市场注入活力。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打破以往增加态势出现下调,但总体上逐年稳步增加,2022年以前在全国基本保持第五名。横向对比来看,河南虽然近几年一直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但受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和河南人口全国第三(2023年数据)大基数影响,人均消费支出较少。从全国来看,河南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万亿元、增长6.5%,低于全国增长的7.2%,而2023年四川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四川也首次超过河南,河南稳坐多年的消费五强地位不保。但值得肯定的是,河南通过各种措施促消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河南省确定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尤其在制定《河南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里明确提出年均增速从7%提高到9%以上。从现有数据和目标对比来看,河南消费水平前半程没有完成目标,后半程压力较大。

(五)金融支撑力、后盾力面临挑战

河南金融总体量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河南金融以传统银行业为主。以2023年年底数据来看,河南银行资产总额虽然在中部排名第一,但与四川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四川银行业资产总额为15.46万亿元,河南有近3万亿的差距,河南排名全国第十,四川排名全国第七。

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上,河南早期受传统思维影响,以支持大型制造业为主,后期随着支持政策的调整,适当转移到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金融产品逐步完善,初步形成针对科创企业起步、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在金融扶持企业上也慢慢从支持企业转移到支持产业上,逐步形成了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互补的新局面,但融合度和发达省份相比仍需提升。

从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对比来看,安徽、四川、湖北、湖南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都比河南多。尤其是安徽,经过多年沉淀后发优势明显,在中部六省中数量和市值都是第一,截至2024年10月份,安徽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到180家,从产业集聚到资本集聚蜕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91家,占比超50%,无论在数量和产业格局上都优于中部其他省份。

三、河南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坚定战略定力,扩大影响力

我国“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8结束,历时十五年之久,今天的国家腹地建设刚刚谋划和推进,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部署。依托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方面要求河南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设定阶段性延展性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也是考验河南有没有战略定力、有没有必胜的信心和干劲,有则胜,获得更多战略腹地建设的战略机遇;无则衰,被其他省份取得先机,拿去更多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份额。

具体行动上,河南要以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正在起草的《国家战略腹地和战略备份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有所取舍,积极争取更多领域和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里,主动承接重要产业、央企资源、高校资源、重大项目及重要机构的备份工作,通过高层次会议、论坛以及相关部门的积极筹备,凝聚智慧,加大影响力,聚焦发展方向,提振经济。

(二)引进和建设高水平院校及科研院所(平台),提升区域创新引擎力

首先,河南要在自建基础上引进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补教育和科技水平短板。从2021年以来,河南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0.2亿,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11.2亿用于7所高校“双一流”创建工作,将来还会进一步加大高校建设投入力度。在加强自身建设外,河南更要依托外力,加紧引入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豫落户,从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落地,到2024年不到三年时间里,分别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东南大学等多家高校已落地或者签约在郑州设立研究院,其他地市也在积极争取该项工作的突破。

其次,在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主任的省科技委强有力的领导下,强化和发挥“两城一谷”“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由政府牵头,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打造当地优势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要的重大技术创新基地和实验室,通过由领军人物等领队牵头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建设去攻破卡脖子技术和重大技术,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甚至推动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更多河南省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造人才高地,高质量实现人才强省战略。

最后,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国有资产等单列管理试点改革下,进一步修正完善具体措施,彻底解决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的关键问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平台搭建,有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作为中介人甚至直接买单,避免重大技术束之高阁,彻底应用到区域试验或者重大产业项目里,实现产研合作、协同创新。

(三)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及链链融合新局面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在这方面,河南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和相对完备的产业基础,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方面苦下功夫,推进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队的链长制。相关机构如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有关部门,将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聚力“7+28+N”重点产业链,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总体来看,河南要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为突破口,积极谋划,上下联动,确立责任,在育链、构链、补链、强链上迎难而上,积极迎接新发展。

(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和需求侧改革,提振消费潜力和经济活力

一方面,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完善产业链体系,瞄准新市场构建新的蓝海市场,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供应链,重点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并在内循环发展中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供给侧也要向精细化、个性化、高端化转变,更好满足以及引领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近几年,河南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早期的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将在社会需求中显得尤其重要。河南跟随国家政策推出具体举措,从居民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到医疗保健、文化教育、通信社交为主的服务性消费上下足功夫,通过需求升级促进供给升级。

河南消费需求水平的确有待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河南在消费需求上的总量优势,要紧紧抓住河南省超级市场优势,通过增加高附加值的消费需求投资,通过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的优质商品尤其是服务的供给,引领和提升消费需求,彻底启动内循环动力引擎,以需求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供给结构优化,以供给质量提升拉动消费层次的提升,形成互相牵引,联动发展,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且循环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

(五)金融结构优化升级,保障河南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现有经验告诉我们,靠上市股票融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河南要出台相关政策,各个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和支撑工作,鼓励、引导甚至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到A股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等进行融资,为企业经营甚至转型发展提供资本保证。同时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通过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两个方面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加大推进现代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培育和组建本地法人证券类机构,扩大郑商所、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积极吸取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敢于尝试,避免河南长期以来金融工具产品单一化带来的弊端,基于金融工具多元化激活金融市场活力,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注入动力,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做好金融资本保障。

【作者:陈要立,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建设国家战略腹地问题研究”(2024JC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