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典”⑩丨青少年黄帝故里研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3-31 09:22

编者按:当AI换装遇见古老祭祀,当VR技术复原仰韶遗址,当“拜祖+”催生出更多产业模式,我们不禁要问: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仅是一场典礼吗?从仪式创新到科技赋能,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从代际传承到全球对话,黄帝文化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拜祖大典,何止一“典”?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不止一“典”》特别策划,从理论视角解码文化基因,解读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表达。

第十篇《青少年黄帝故里研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

6052409303992565.jpg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少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在2022年7月21日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储备力量,青少年培育与发展具有多维度的战略价值,不仅关乎个体成长质量,更深刻影响着国家未来竞争力与文明演进方向。

一、青少年黄帝故里研学的必要性

 代际差异下的文化认同嬗变。从文化认同的代际差异方面看,新一代的青少年在语言环境、历史认知、课程教育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占比有所提升,但存在“重诗词轻思想”“重记忆轻阐释”的倾向。中小学生对四书五经等典籍的系统接触较少,导致认知停留在“名句摘录”层面。教育系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转译也较为滞后,面对B站等新媒体产品较高的点击量,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开发明显不足,形成“课堂冷场、网络热捧”的割裂。传统文化课堂沿用“教师讲解-学生背诵”模式,与青少年喜好的“沉浸式体验”“互动共创”学习方式错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想要真正在青少年群体中复苏,不仅需要教育方法的革新,更需要文明传承方式的时代转型。

媒介冲击下的文化认同危机。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感知方面看,青少年更易接触到以英语为载体的国际资讯,他们可能将传统文化视为“陈旧”或“地方性知识”,而非全球文化对话中的主体。日韩流行文化、欧美影视等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占据主流,挤压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容易将传统文化简化为符号化的片段(如汉服变装、古风音乐),导致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停留在“视觉奇观”层面,缺乏对哲学、伦理、历史等深层价值的系统性认知。

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培育。从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培育视角来看,青少年研学传统文化绝非简单的文化复古,而是通过激活文明基因中的生存智慧,构建培育青少年面向未来的底层能力。在日均触网8.2小时的Z世代中,黄帝故里研学通过AR拜祖大典、DNA姓氏溯源等科技赋能体验,将虚拟世界中的碎片化认知转化为具身化的文明感知。青少年在模拟部落治理游戏中进行黄帝时代农耕、历法、医药等文明成就的体验式学习,培养多维度决策能力。

针对青少年的学习特点,以及新时代要求,黄帝故里作为青少年研学基地的建设应提上日程。黄帝故里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想源泉,在这里进行研学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还可以增加国家的凝聚力。

二、黄帝故里促进文化认同的价值阐释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其故里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与地理考证,河南省新郑市被广泛认定为黄帝的诞生地与建都之所。新郑作为黄帝故里的证据链最为完整,既有连续的文字记载体系,又有地理沿革的传承,辅以考古发现支撑,且得到历代官方确认。2019年“新郑黄帝故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故里作为青少年研学基地的价值还有待开发阐释与开发。

首先,可以增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同。《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是制衣冠、造舟车、定音律的文明开创者,新郑也因此成为中华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地理标志。自周代起,黄帝祭祀便被纳入国家礼制体系,形成“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新郑轩辕庙的历代修缮与祭祀仪轨,完整保留了古代礼乐文化的基因,从汉代“筑坛祭祖”到唐代“雅乐告祭”,从宋代“御制祝文”到明清“九鼎八簋”的礼器陈列,黄帝故里始终是传统礼制实践的活态标本。

其次,可以提升青少年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作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祖源地”,黄帝故里超越了地域与族群的界限,成为海内外华人追溯文明根脉的精神坐标。每年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同根同祖同源”为主题,通过仪式化的集体祭拜,唤醒参与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强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共识。

最后,强化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黄帝故里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黄帝文化中蕴含的“协和万邦”“自强不息”等理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精神滋养。典籍记载黄帝“修德振兵”“抚万民而度四方”,其治国智慧与道德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爱国”等理念形成历史呼应。通过黄帝故里的文化阐释,传统“天下观”与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对话,为传统文化认同注入了时代内涵。

三、青少年黄帝故里研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

近年来,研学实践活动风靡各地。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目前黄帝故里作为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超越传统研学方式,构建立体沉浸式体验场景

针对青少年对文化根源探寻的需求,传统的“参观+讲解”模式已难以满足深度文化体验需求,需突破传统展馆参观模式,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依托具茨山岩画、郑韩故城等遗址,开发实景考古体验项目,让青少年通过“探访发掘—文物修复—文化解码”的完整流程感知历史。开发“黄帝文明数字孪生系统”,基于具茨山岩画、裴李岗遗址的激光扫描数据,构建1:1虚拟考古现场,青少年佩戴VR设备后,可化身“数字考古队员”,使用虚拟手铲进行地层划分,通过AI辅助识别陶片纹饰,在虚实交互中理解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论与文化阐释逻辑。在郑韩故城遗址区打造“诗经郑风剧场”,运用全景声技术还原《溱洧》中的春日雅集场景,通过环绕立体声系统模拟溱水潺潺、钟磬和鸣的声景,配合雾森系统释放杜若清香,让青少年身着春秋服饰参与投壶、赋诗活动,在听觉、嗅觉与肢体动作的交融中体验先秦文化风貌。在黄帝故里园区增设节气农耕体验区,复原黄帝时期制陶、纺织等技艺工坊,使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课程。组织青少年入住新郑特色文化民宿,参与社区黄帝文化节筹备,通过制作枣花馍祭祀供品、排练“黄帝颂”非遗鼓乐,在日常起居中感受地域文化生命力,设置“方言采集驿站”,录制祖孙对话语音存入中华语言基因库,在代际交流中体认文化传承脉络。

(二)突破单向输出模式,建立多维互动交流机制

要突破单向的文化输出,构建双向对话平台。设计《轩辕密码》实景角色扮演游戏,以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的事迹为蓝本,在郑韩故城遗址区设置青铜铭文破译、车马坑阵型复原等闯关任务,参与者需结合《史记》记载与考古发现,通过团队协作解开文化谜题,在推理过程中自然习得历史知识。可设立“华夏少年文化创客营”,组织港澳台与内地青少年共同参与黄帝文化IP开发,围绕《黄帝内经》设计健康手账,依据黄帝传说创作动漫剧本。构建从短期体验到长期联结的全周期互动平台,避免研学活动“一次性”弊端。集成“姓氏源流地图”“非遗技艺慕课”“研学成果展厅”等功能模块,支持青少年离豫后持续参与文化活动。每月举办“云端文化沙龙”,邀请考古专家与青少年视频连线解读最新考古发现。在多个城市设立“黄帝故里文化联络站”,定期举办中原非遗体验、研学成果巡展等活动,形成“基地—驿站”双向联动的文化网络。组织青少年采访家族长辈,录制关于迁徙记忆、传统习俗的口述史视频,上传至“中华根亲文化数字库”。优秀作品在黄帝故里园区全息剧场轮播,形成代际对话的文化长廊。

(三)设计梯度化课程体系,优化文化服务供给链条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结构、知识储备与文化背景,设计四级梯度课程模块,形成“感知—理解—实践—创造”的完整研学课程体系。首先是基础层课程,以传统文化感知课程为主。其次是进阶层课程,以中华文明脉络理解性课程为主。再次是高阶层课程,以文化实践创新类课程为主。最后是延伸性课程,以文化传播传承课程为主。在梯度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研学体验品质。坚持以标准化课程开发、动态化资源调度、多元化评价反馈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原则,联合知名高校,明确各梯度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评估指标,支持课程快速迭代。培育专业研学导师队伍,建立包含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青年志愿者的三级辅导体系。完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具有黄帝文化元素的研学工具包,包含轩辕车组装模型、甲骨文临摹册等教具,使文化记忆具象化。同时联动嵩山少林、开封宋都等周边文化节点,形成中原文化研学网络。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张洪艳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成员:宋朝丽 郭海荣 秦玉 卢冰 尹松鹏 任梦一 石宕川 张洪艳 刘源 范先立 吴昭岳 乔龙龙】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