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因有古都——加快推进洛阳“五都荟萃”片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3-31 09:26

  洛阳“五都荟萃”片区(二里头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处于河洛大遗址长廊的核心区域,是我国唯一连续展现夏、商、周至隋唐都城文明演进的遗址群,时间跨度逾3000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核心实证。其联合申遗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申遗背景与意义

  (一)国家文化战略需求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文化考古的实证,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关键支撑,隋唐洛阳城以“中轴对称”“里坊制”展现古代都城规划的巅峰,成为全球城市文明的东方典范。申遗活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关切,构建中国特色文明叙事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进而助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二)区域发展新动能

  申遗成功将重塑洛阳城市品牌,打造“五都博物馆群”“数字五都”等文化地标,构建“北有北京中轴线,南有杭州良渚古城,中有洛阳五都”的都市世遗新格局,巩固中原文化核心地位。推动洛阳文旅融合升级,带动洛阳文旅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形成“遗址保护—文化消费—城市更新”的良性循环。

  (三)全球文明互鉴使命

  五大都城遗址见证了我国早期国家形态、城市规划制度、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明交流的完整链条,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连续演变型都城群”的空白,为人类文明研究提供独特样本。

  二、申遗核心优势

  (一)实证价值突出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关键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核心成果,汉魏洛阳城见证华夏民族大融合,隋唐洛阳城体现古代都城规划巅峰。

  (二)考古支撑扎实

  五大遗址均属“考古中国”重点项目,二里头遗址实证为夏王朝中晚期都邑,偃师商城为“夏商分界”关键,汉魏、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多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隋唐洛阳城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考古成果支撑力强。二里头考古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核心成果,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题推介。隋唐洛阳城考古发现都城轴线格局完整,获评“世界十大中世纪都城”。

  (三)保护基础良好

  五大遗址均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隋唐洛阳城“数字中轴线”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推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展示体系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

  (四)政策机遇叠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洛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将洛阳列为重点片区,处于国家“六片、四线、一圈”大遗址保护格局的核心区域,获得专项用地与资金支持。

  三、申遗主要挑战

  (一)国际认知有瓶颈

  我国与西方国家国际博弈加剧,西方对我国持续进行学术打压,具有话语权优势,国际社会对夏商文明实证性仍存争议,中华文明需强化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化表达。

  (二)国际对标有差距

  相较于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北京“中轴线”等同类项目,洛阳遗址群整体展示阐释水平有待提升。对比罗马历史中心区、日本奈良古都遗迹群,洛阳遗址群在展示阐释体系、国际传播、游客体验等方面存在代差。

  (三)多遗址协同有难度

  五大遗址年代跨度大、空间分布广,行政区划有壁垒,需突破“单一遗址”申报思维,构建跨时空文化价值整合体系,形成统一叙事逻辑,避免“碎片化”呈现。

  (四)保护与开发有矛盾

  五大遗址区与城市发展重叠(如隋唐城遗址与洛南新区),遗址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或居民区,大遗址保护需平衡现状保护与经济民生需求。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限制申遗工作推进。

  (五)竞争态势有烈度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采取“限额推荐制”,需与良渚古城扩展项目、万里茶道等形成差异化竞争策略。目前国内同类项目(良渚古城扩展区、蜀道遗址群)已进入预备名录冲刺阶段,申报窗口期紧迫。

  四、申遗建议

  (一)高位统筹,创新申报机制

  建议由省级层面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接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争取将“五都荟萃”片区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优先项目。借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跨区域联合申遗经验,联动郑州商城、开封汴梁等遗址,构建“中原都城文明”主题申报框架,形成“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全链条协作体系。

  (二)价值凝练:打造三大世界级品牌

  聚焦二里头遗址夏王朝都邑定位,突出文明起源的“原典性”,建设国家级夏文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华文明起源洛阳宣言》,塑造文明原乡品牌。深入研究五大都城遗址从“多宫制”到“中轴对称”演进轨迹,编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图谱》,展现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演进的“范式性”,申报“东亚古代都城规划”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都城范式品牌。深入研究汉魏洛阳城见证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突出文化交融的“枢纽性”,复原汉魏洛阳城“四夷馆”遗址,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都城对话”项目,塑造丝绸之路起点文化品牌。

  (三)强化保障,破解实施瓶颈

  设立国家、省、市多层面“五都荟萃”片区大遗址保护区域内民生补偿基金,建立区域内文旅“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原址保护”+“生态农业”+“文旅”的新业态。编制详细的遗址周边区域规划,明确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洛阳市“五都荟萃”片区保护管理条例》,严格管控遗产区建设风貌,确保历史环境真实性。设立省级申遗专项资金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优先保障“五都荟萃”遗址区用地指标,探索“文化遗产银行”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组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及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专家组。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四)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展示体系

  建设“数字五都”云平台,运用5G+AR技术复原宫城轴线、礼制建筑等历史场景,构建五大都城三维场景,打造“一日阅尽三千年”沉浸式体验馆。设计“从夏都到唐宫”考古研学线路,推出定鼎门等遗址区夜间光影秀、沉浸剧场等创新业态,形成“可触摸的历史”文旅IP。开发“五都文明”数字藏品,面向全球推出《神都洛阳》“五都荟萃”系列遗址纪录片。加强“五都荟萃”片区遗址周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科技智能化旅游服务功能,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五)国际传播,构建话语体系

  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举办“东亚古代都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与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共建“古代都城文明联合实验室”,发布《世界都城文明洛阳指数》。制作多语种纪录片《洛阳:五都三千年》,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推广。在纽约时代广场、巴黎圣母院等地标投放“五都”主题光影秀,上线多语种《探秘五都》VR纪录片。推动“五都荟萃”遗址列入中意、中法等国际文化遗产合作清单,申请承办世界遗产大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媒体宣传、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提高洛阳“五都荟萃”片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洛阳“五都荟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文脉的时代责任,更是激活文化资源的战略机遇。建议以“一年夯基础、三年进预备、五年冲申遗”为节奏,打造彰显文化自信的“洛阳范式”。

  (作者:李龙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