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②丨以红旗渠精神照亮作风建设新征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01 09:59

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劈山造渠、跨省调水,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时代变迁,渠水长流!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理论策划,通过系列文章解码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二篇《以红旗渠精神照亮作风建设新征程》——

566243105880472970.jpg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红旗渠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见证着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丽史诗。这条用血汗与信念铸就的生命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世代缺水的困境,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如今,面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我们需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基因融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中,以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以“廉洁如水”的坚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红旗渠工程总投资近7000万元,却未发生一起贪污挪用、请客送礼事件,其廉洁程度堪称“奇迹”。哪怕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20世纪60年代初,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心里也始终恪守“公私分明”的铁律,从没有出现过侵占公家财物的现象。有一次,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工地与民工一起劳动,晚上开会前,炊事员给他蒸了一碗小米干饭,但杨贵坚决不吃,要求大家吃一样的饭。这种心中有戒、以身作则的精神,恰与中央八项规定中“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形成历史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以红旗渠精神对照“权力观”,将“接受监督”视为政治生命的“护身符”,如修建红旗渠时的每一笔支出都明明白白那样,做到权责透明、用权规范。唯有如此,方能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让八项规定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以“实干如虹”的劲头,破除形式主义的藩篱。红旗渠是一锤一钎凿出来的,是一滴一滴汗水淌出来的。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坚持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保持实干认真的工作作风。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开始修渠之前,便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县委干部们深入乡村实地走访,亲身体会缺水给百姓日常起居、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带来的重重难题。修渠十年间,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分配工作任务时,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干部推进一米,群众定八分;分配粮食时,群众领两斤干部只领一斤半,群众领一斤二两干部只领八两。这种严格律己、率先垂范,时刻与群众同甘共苦、躬身力行的工作作风,正是破解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金钥匙”。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而形式主义的根源便在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少做调研“走马观花”、会议“空话连篇”、政策“纸上谈兵”的虚事,用“钉钉子精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以“为民如初”的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红旗渠的修建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吃水贵如油”的生存难题,其“为民造福”的初心贯穿始终。196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说:“林县县委知道,引漳入林,这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实地勘察表明,虽然工程十分艰巨,但是完全可能做到。林县县委懂得,举办大多数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红旗渠精神中为民如初的重要体现。这与八项规定中“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高度契合。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需以红旗渠精神为标尺,丈量党员干部的初心。它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以“心中有民”的担当,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当我们将“廉洁如水”的自律、“实干如虹”的担当、“为民如初”的情怀融入八项规定的实践,必能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齐若惟  单位: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