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河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依托雄厚的产业积淀、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逐步将低空经济打造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区域竞争优势。
政策先行: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布局
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于2024年8月发布《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支撑。方案明确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300亿元,建成10个通用机场及配套起降点,培育50家规模以上企业;到2027年,规模突破500亿元,通用机场增至20个,形成覆盖全省的低空服务网络。这一政策框架不仅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和市场主体培育指明了方向,还提出打造20个标杆应用场景,覆盖物流、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物流领域,方案支持无人机配送网络建设,重点解决山区和偏远地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农业领域,推动无人机与高光谱遥感技术结合,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在文旅领域,鼓励开发低空观光、VR无人机跟拍等新型消费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此外,方案还强调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
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不仅为河南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全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河南正加速构建低空经济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基础:制造业优势与创新生态
河南低空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活跃的创新生态。作为制造业大省,河南在无人机研发、通用航空制造等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河南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航空装备、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和技术保障。例如,郑州亚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靶机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安阳建成全国首个5G泛在低空飞行测试基地,无人机产业产值突破15亿元,培育了全丰航空、豪克航空等骨干企业等。河南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科研资源,重点突破无人机电池、飞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在创新生态方面,河南积极构建低空经济创新生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河南的“低空+”创新已从单一技术应用拓展至跨界融合,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推动低空经济由分散场景创新向系统性产业变革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应用场景:驱动创新,跨界激活价值
河南通过“低空+”模式突破传统产业边界,以“场景裂变”重塑技术价值,推动低空经济与物流、农业、文旅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从技术工具到生态引擎的质变。这种以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以融合创造增量市场的路径,跳出了传统产业升级的线性思维,为解决山区物流“最后一公里”、农业精准管理、文旅体验升级等社会痛点提供了立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技术与场景的深度结合,河南不仅激活了传统产业,还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经验。
一是物流与应急领域。河南以低空经济为纽带,推动物流与应急体系的智能化跃升。例如,安阳无人机送餐航线实现山区15分钟达,日均配送200单,打通了山区物流“最后一公里”;黄河流域5G+无人机组网构建水陆空一体化监测体系,洪灾预警效率提升70%;豫西地区利用“蜂群无人机”开辟极端天气下的医疗物资空中通道,显著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
二是农业与乡村治理领域。兰考县在50万亩农田中应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实现农药减量30%、亩均增收200元,推动“会思考的农业”发展;“光—储—农”智慧能源网络联动无人机巡检光伏与储能负荷,提升能源管理效率;豫南地区引入“无人机网格员”AI巡航执法,将基层治理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三是文旅与公共服务领域。 郑州推出eVTOL飞行器低空文旅项目,高空透明座舱打造沉浸式体验,将天空变为“消费新空间”;安阳通过“VR+无人机跟拍”带动民宿营收增长40%;洛阳利用系留无人机基站强化景区通信覆盖,郑州“无人机巢”实现5分钟智慧巡检响应,为公共服务注入科技活力。
挑战与突破: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
河南低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基础设施承载不足与制度体系滞后的双重发展瓶颈。
一是基础设施承载不足。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足是当前河南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现有硬件配套已出现明显供需缺口,起降场地数量仅能满足当前需求的60%,充电网络覆盖率不足50%,5G通信设施在低空区域的信号强度亟待提升。特别是在无人机物流配送等新兴领域,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这种供给不足的状况正严重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跨部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河南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需要改进的环节。当前跨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强化,涉及民航、空管、公安等12个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30余项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需加快推进,特别是要着力提升航线审批效率,目前平均15个工作日的审批周期仍有压缩空间。这些制度层面的完善将为产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未来展望:构筑立体化发展格局 擘画低空经济新蓝图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低空经济正从战略构想转化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能。这一新兴产业不仅承载着万亿级市场空间的产业升级使命,更将成为河南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随着“空天地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构建—通用机场网络织密成网、低空智联网实现全域覆盖、空域数字化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河南正以系统性工程思维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全要素发展示范区。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河南将重点突破三大发展维度:
一是构建“低空产业生态圈”。以郑州航空港区和安阳无人机产业园为核心载体,打造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和数据交易于一体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首先,强化龙头引领。引进亿航智能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eVTOL总装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支持安阳无人机产业园与航天九院共建国家级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其次,推动场景创新。在新郑国际机场周边50平方公里空域开展物流无人机和空中出租车商业化试点,并依托农业大省优势推广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应用。第三,完善要素保障。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提供30%研发补贴,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开设低空数据专版促进气象、空域等数据流通。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动河南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是创新“三维空间治理模式”。通过5G+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低空空域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具体将构建“天地一体”智慧空管体系,第一,强化基础设施。依托郑州航空港区5G-A网络和全省87座北斗地基增强站,实现厘米级精确定位。第二,建设数字孪生系统。基于黄河实验室平台构建全省低空三维电子沙盘,整合接入民航雷达等12类实时数据。第三推行动态管理模式。在信阳、南阳等地区试点无人机空域预约系统,实现农林作业空域的智能调度和实时释放,全面提升空域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培育“天空应用新范式”。通过打造20个国家级示范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实现规模化发展。在智慧农业领域,计划建设10个无人机植保示范县,覆盖百万亩农田,实现精准作业,预计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立体物流方面,将开通5条医疗冷链无人机航线,并在红旗渠等山区构建无人机配送网络,使物流时效提升3倍。城市交通领域,到2025年将建成郑州“空中的士”示范线,开通嵩山至云台山低空旅游航线。这些示范场景的建设将推动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亿元,加速城市空中交通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
随着《河南省低空经济促进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落地实施,以及中国民航大学中原校区等高端人才培养平台的建成投用,河南有望在2027年前形成“技术创新—场景验证—商业转化”的完整闭环。这不仅将重塑中原大地的产业版图,更将通过“中部低空走廊”建设,联动京津冀与长江经济带,为我国低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河南方案”,让新时代的中原腾飞在3000米低空划出壮美航迹。
(作者:王 瑞 单位:河南省区域合作中心)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