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⑤丨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02 10:05

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劈山造渠、跨省调水,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时代变迁,渠水长流!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理论策划,通过系列理论文章解码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五篇《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5.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上,如何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要关注的重要问题。红旗渠精神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等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这不仅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影响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也昭示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手段,让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能。

一、红旗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

(一)红旗渠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红色文化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先进文化,它对文化自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旗渠精神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精神内容,对于中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红旗渠精神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必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为文化自信奠定文化基础。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一种红色精神文化符号,它体现了民族的先进性和广适性,这种由党和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应该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不是孤立的自信,而是在不断的传承中日益发展壮大的。比如承载着红旗渠精神历史记忆的纪念馆、文艺作品等表现形式,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促进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和理想信念不断提醒着我们,只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人民群众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也会更加重视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一些好莱坞大片、西方节日、个人主义、所谓的西方“自由民主”观念以及许多低劣信息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热忱,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威胁到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红旗渠精神作为红色文化重要的精神内容,不仅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所以,在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坚持弘扬红旗渠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这有利于推动思想文化建设,坚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面临的挑战

(一)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作用把握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过时论的认知困境。从红旗渠精神切入,主要表现为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把握存在偏差,只简单地把其当作一个地方文化符号,无法正确理解红旗渠精神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没有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通过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来使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二)传播的内容方式存在一定的形式化、陈旧化

长期以来,红旗渠精神主要通过出版物、影视纪录片等传统媒体传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使大众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不断减少,而传播红旗渠精神的传统方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由于一些传播内容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无法对红旗渠建设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描写,致使部分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内容给人以空洞的感受,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动观众,逐渐失去了原始的,甚至潜在的关注群体,进而影响了红旗渠精神更广泛的传播。其次,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内容多以论述红旗渠精神为主,而对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本身的话题则传播较少,使得大众对这一奇迹工程了解不多,人们在对红旗渠了解不全面的同时,也会影响对红旗渠精神这一具体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信仰。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无法知行合一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出现“知”与“行”不统一的现象,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一方面,社会大众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红旗渠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行不合一的问题。比如一些人员在接触红旗渠精神的过程中,只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对其内涵一知半解,理解并不透彻。那么再用不完整的“知”去指导“行”,就会导致错误的观念或者不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红旗渠精神之后,由于不能及时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就容易出现不主动践行红旗渠精神,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践行红旗渠精神的情况,也会导致知行不统一,不能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无法将从弘扬红旗渠精神中凝聚的强大动力注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红旗渠精神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认识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红旗渠精神,掌握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并不断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首先,要加强研究机制建设,形成研究红旗渠精神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引领,为研究红旗渠精神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深入挖掘林县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全面、系统地展示红旗渠的建设历程,并对红旗渠精神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时代传承进行研究,做到既继承历史,又关注现实。其次,要积极引导更多青年学者投入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中来,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比如在大学设立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在高等学报上开设红旗渠精神研究专栏,开展红旗渠精神的专题研究等。通过学术研究与专题讨论,使红旗渠精神能够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参与,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思想认识,形成理论研究与思想认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开拓宣传渠道,增加文化认同

要使红旗渠精神被更多人了解,并积极投入实践之中,就必须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多种渠道使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认同感。首先,在创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要加强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将红旗渠精神与“新媒体+”大思政平台相融合,打造宣传红旗渠精神的专有融媒体平台,着重营造浓厚的红旗渠精神教育氛围,把红旗渠的好故事、好人物讲活讲透,推进红旗渠精神的发扬光大。其次,要立足于现实,善于总结宣传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注重关于红旗渠的英雄人物、事迹、经验、成果的提炼与推广,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旗渠精神主题电影、电视剧以及文艺产品等,使大众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红旗渠精神,使其“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真正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比如以红旗渠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通过景区的宣传与支持,也有助于大众了解和践行红旗渠精神,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作用。

(三)立足实践,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学校德育中

传承红旗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德育之中,使爱国、奉献、团结、拼搏、创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首先,要加强学校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扩大对红旗渠精神的关注度。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红旗渠修建的历史、典型人物事迹等内容有效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以鲜活的事例生动地讲解红旗渠精神,有效解答学生存在的疑惑,加强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认识。其次,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应开创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在讲授红旗渠精神课堂知识的同时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每个班的实践课程需要配备必要的熟知红旗渠精神的指导老师,用于解答学生在践行红旗渠精神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践进一步改变“知行不合一”的困境,从而提升红旗渠精神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使红旗渠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四、结语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结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文化自信是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题中之义。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从文化自信和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关系切入,面对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作用把握不够,传播的内容方式存在一定的形式化、陈旧化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力求从加强理论研究、开拓宣传渠道、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学校德育等方面,为弘扬红旗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供路径,从而为提高红旗渠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与认知度,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成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文化自信探究[J].汉字文化,2022(20):173-175.

3.王衬平.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基于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角度[J].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8,No.113(03):1-4.

4.刘祝兰.红色文化视角下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0,No.504(0 5):140-141.

5.康甫.河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现状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24-29.

6.马晖,谢玲.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22,22(03):18-21+25.

7.王昕伟.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基因的传承研究[D].湘潭大学,2021.

8.孙艺斐.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内涵 构建弘扬红旗渠精神长效机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 22,21(01):4-7.

9.杨雪维.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对策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1,35(01):14-17.

10.孙红旗,王军红,李红霞.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5):41-44.

11.尤元学.新媒体时代红旗渠精神传播途径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05):1-3.

12.陈晋.从文化自信看中国道路[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9(06):10-17.

13.范彬.论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文化价值与传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No.551(08):17-19.

14.袁银传,彭晓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J].东岳论丛,2019,40(04):5-11.

15.孙艺斐.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内涵 构建弘扬红旗渠精神长效机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01):4-7.

16.谢敏,吴永平.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红色文化自信的路径[J].今古文创,2022,No.141(45):114-116.

 (作者:刘祚光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