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路径建构
音乐作为一种非局限性文化交流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跨语言、跨国家、跨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跨越地域、历史、种族,直接对聆听者内心产生心灵冲击,促进全球民众心灵的交流与理解。文化传播是一个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为持久的交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加主动地“传播中华文化”。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可以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然而长期以来,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局限于国内,传承面积和受众相对有限。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有助于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受众,还能在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丰富和壮大自我。因此,在“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应注重跨界的特性,用音乐做桥梁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传递中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同时,我们也应尊重其他音乐文化,实现相互借鉴与融合。因此,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探讨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路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间性”与内涵
“文化间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深层机制和动态过程。它不仅仅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更着眼于这些差异如何产生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文化的共同演进。“文化间性”强调文化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和共通性,不同文化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相互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演变。它倡导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这种平等观念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原则。
在“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不再是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偏见和误解,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发展。
二、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原音乐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原地区的一些音乐团体和音乐家积极参与国际音乐交流活动,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同时,一些国际音乐机构和音乐节也开始关注中原音乐文化,邀请中原音乐家参加演出和交流活动。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2024年5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共同出席了“中俄文化年”开幕式及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并发表了致辞,宣布将从2024年至2025年举办中俄文化年,双方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进一步释放两国文化合作潜力,共同开创中俄文化交流的新未来。音乐会上以代表性中原乐器的“编钟演奏”亮相,中原戏曲与现代交响乐碰撞,中原民歌与俄罗斯民谣的交融等饱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原音乐文化元素。中俄文化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俄两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使中原音乐文化得以跨越国界,与俄罗斯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产生共鸣,进一步推动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同时,这也为中原音乐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更加鲜明的形象,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国外观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了解有限,难以深入理解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中原音乐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推广策略,导致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限。因此,如何在“文化间性”视域下探索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间性”传播理念
通过“文化间性”的视角来看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树立平等的文化交流理念,进而为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还要积极寻找与其他文化的共同点,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原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此外,还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文化自信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和认同,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推动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展示中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同时,要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传播态度。在“文化间性”视域下,文化传播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这意味着在传播中原音乐文化时,要尊重并接纳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种开放包容的传播态度,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从“引古”到“博今”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在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传播内容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选择地方民歌、民间歌舞曲、贾湖骨笛演奏曲、编钟演奏曲、豫剧。如《编花篮》《王大娘打缸》《小白菜》《楚商》《花木兰》等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中原音乐文化进行传播,以展现中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中原音乐文化作品的整合与创新,利用跨界创作手法和现代音乐元素产出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感强的中原音乐作品,例如中原民族乐器演奏与少林武术的结合,太极与芭蕾的结合等通过跨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中原音乐文化与现代元素、国际元素相融合,以适应国际传播的需求。同时,要注重对中原音乐文化作品的深度挖掘和解读,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国际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原音乐文化。
(三)创新传播方法构建长效发展的音乐协作交流机制
在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国际传播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和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传播和推广;参加国际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进行现场表演和交流;与国际音乐机构、唱片公司等合作进行音乐作品的录制和发行等。这些方式有助于扩大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
加强与国际音乐界的联系与合作。通过邀请国际知名音乐家和团体来中原地区进行交流和演出,以及组织中原音乐家参与国际音乐活动和学习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友谊。同时,积极寻求与国际音乐机构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提升传播效果和质量。在传播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播策略和内容。此外,注重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及时收集和分析受众的反馈意见,以便对传播策略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不断提升传播效果和质量,增强中原音乐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培养国际化音乐人才
音乐人才培养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我们应致力于培养一批包括音乐家、音乐教师、音乐制作人等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人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熟练掌握国际音乐市场的规则和发展趋势,以及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与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际知名音乐家和专家来中原地区进行讲学、指导和合作研究等活动;二是设立奖学金和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中原地区的音乐学生到国外学习和交流;三是加强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音乐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建设与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四是加强音乐人才市场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音乐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望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音乐人才,为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五)加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加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是提升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隔阂,中原音乐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文化认知障碍和接受度问题。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建设与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来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近年来,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创新表达与国际合作,探索出一条从“本土化坚守”到“全球化传播”的实践路径。2025年1月8日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文化盛宴——“梨园飞歌”河南卫视《梨园春》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为中欧文化交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场演出中西合璧,文化交融,音乐跨越国界,诠释了“美美与共”的初心,强调了中原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示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成果,让全球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情感共鸣的建设来增强受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喜爱和关注程度。例如2024年12月7日晚,郑州迎来了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唱团的指挥家和艺术家们, 中俄友谊的歌声在郑州天空回荡,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震动中原的合唱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示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更通过合唱的力量触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向往。音乐会中,中俄艺术家们共同演绎了多首经典曲目,将中原音乐的韵味与俄罗斯音乐的豪情完美融合,让现场观众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生与相互尊重。这样的情感共鸣,无疑为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增添了更多的温度和深度。
四、“文化间性”与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融合实践
“文化间性”的内涵为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俄音乐文化的深度交融,更见证了“文化间性”理念在中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生动实践。
通过整合与创新,我们不断探索中原音乐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注重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拓宽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在“文化间性”的指引下,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展示,而是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我们鼓励艺术家们跨越国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进行合作,共同创作出既有中原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音乐作品。这种跨文化的创作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内涵,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超越“他者化”叙事,在“文化间性”视域下构建双向循环生态。这一路径既是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全球释放,亦是通过异质文化碰撞激发自身创新的历史机遇。唯有坚持“输出—吸纳—再创造”的动态平衡,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可持续传播。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音乐界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曹姝莉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6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