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广双枢纽模式为抓手做大做强河南省枢纽经济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02 10:14

“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模式不仅是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核心引擎,更是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为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河南省应以发展双枢纽模式为重要契机和抓手,深入探究其可推广经验,通过强化双枢纽推广主体、构建推广格局、提升推广硬实力和激活推广软动力等举措促进双枢纽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助力河南省构筑和强化内陆地区特色枢纽经济,实现河南枢纽经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飞跃发展。

强化双枢纽模式推广主体

联通政府主体是双枢纽合作的桥梁纽带。河南省应积极推动与合作枢纽地区政府主体的联通,建立双边稳定合作机制和常态化沟通机制。双边政府主体的合作交流既要有关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注重国际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文交流的“心联通”。政府应积极利用外交资源,加强与卢森堡及其他国际合作伙伴在航空运输、经贸、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河南省政府应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航空运输政策、海关监管互认、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提升双枢纽项目在国际航空物流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做强市场主体是双枢纽发展的助推动力。要充分发挥河南本土航空运输企业在推广双枢纽模式中的市场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从无到有、从有做强的市场主体。在货运方面,鼓励河南本土航空运输企业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等创新方式,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持续彰显“双枢纽”、“双基地”的协同优势,争创世界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示范区。在客运方面,尝试引入河南本土基金和社会资本作为共同投资人,共同筹备中外合资航空公司,借助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双线覆盖货运、客运业务,推动双枢纽模式下航空产业的国际化和全面化发展。

深化政企合作是双枢纽推广的重要创新。政府和本地相关企业应建立紧密的政策协同机制,共同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为国际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政企共同搭建平台,联合开展招商活动,整合双方资源与渠道,积极吸引国际知名航空物流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等参与郑州双枢纽项目合作,是提升双枢纽模式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企联合打造统一的双枢纽品牌形象,并积极通过广告投放、制作专题宣传片、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提升双枢纽项目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中外企业参与合作,促进双枢纽模式的广泛应用。

构建双枢纽模式推广格局

“西扩”实现空中丝绸之路“串点连线”向“组网成面”转变。“西扩”尝试将双枢纽模式推广复制覆盖欧洲、非洲、中东等地区航线。首先通过加密至欧洲重要经济城市航班频次、启动新的双枢纽项目,使双枢纽项目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航空物流桥梁,提升河南在全球航线网络中的影响力。其次开辟郑州至非洲的双枢纽航线,助力双枢纽模式在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提升郑州在全球航空物流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然后增加至中东中心城市的航班频次,双枢纽项目能够借助中东的中转优势,进一步拓展通往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的航线网络,提升在全球航空物流市场的辐射能力。                    

“南拓”实现空中丝绸之路由“货运为主”到“客货并举”发展。“南拓”将双枢纽模式推广应用至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增加客运航线和货运航线同时覆盖RCEP国家和地区。近年来RCEP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旅游和贸易市场潜力巨大,双枢纽推广工作部门应深入调研 RCEP 地区各国的经济结构、贸易往来、旅游资源及人员流动趋势,优化郑州至该地区国际枢纽的客运和货运航线。定期针对RCEP地区提出具有高潜力的新货运或客运航线拓展建议,并全力推动其开通计划落地,实现客运和货运航线在RCEP国家和地区的有效覆盖。

“东进”拓展洲际核心航线与开辟新兴市场航线兼顾。“东进”向北美洲、拉丁美洲重点城市推广双枢纽模式,这是提升郑州在全球航空物流领域地位的关键一步。在北美方向,巩固现有郑州至芝加哥等城市的航线,并开通至纽约和旧金山的直飞货运航线,将极大地促进郑州与北美地区在金融、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的贸易往来。在拉丁美洲,探索开通至巴西圣保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的货运航线,积极开辟新兴市场航线是郑州双枢纽模式实现航线推广布局多元化的重要举措。

构建航线网络协同体系,保障双枢纽模式推广布局持续优化。一方面,加强郑州与国外枢纽城市之间的协同运作,优化货物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国际机场之间的中转流程,通过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手段,缩短货物中转时间,提高中转效率。另一方面,促进郑州与国内、国际其他重要航空枢纽的合作,实现航线资源共享、航班联运等,拓展郑州在国内的货源市场和中转客源,构建全球航线网络协同体系,提升郑州双枢纽项目在全球航空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和辐射范围,实现航线推广布局的全面优化。

提升双枢纽模式推广硬实力

夯实交通枢纽,保障核心优势。以国际航空枢纽为牵引,构建全省“天网”交通枢纽体系:河南省要继续提高郑州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加速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同时完善河南省内机场布局体系,推动商丘、周口等更多支线机场建设工作,构建河南省以枢纽机场为牵引的现代航空交通网络体系。以多式联运体系为目标,完善全省“陆网”交通枢纽衔接:建设复合型陆地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郑州南站,完善省内高速铁路设施网络,拓展中欧班列线路网络,持续优化多式联运模式,尽快实现无缝衔接的“陆网”交通。以内河航运工程为抓手,推进全省“水网”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实施内河航运“11246”工程,推动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快推进淮河等4条通江达海航道建设,加快6个中心港口建设,加快沙颍河、淮河、唐河等13个港航项目建设进度,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

建设产业枢纽,促进协同创新。一要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做优做强冷链物流业态,实施特色优势冷链物流提质升级工程;挖掘国际邮件物流集疏市场,与中国邮政集团深度合作积极拓展国际邮路,建立更多国际直邮关系;打造制造业定制物流服务,推动河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二要培育产业集群,夯实产业枢纽经济基础:既要“引进来”,集中引进航空枢纽偏好型产业,充分发挥“双枢纽+”作用,构建“双枢纽+”航空枢纽经济产业体系;也要“走出去”,继续深化双枢纽项目对外合作程度,与合作枢纽机场所在国家或地方进行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不断探索“两国双园”合作模式,以航空双枢纽为中心聚合要素协同和产业创新。三要完整产业链条,推动枢纽产业持续发展:河南省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建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和一体化运行,为河南省产业枢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打造枢纽城市,致力融合共生。一方面要协同发展枢纽城市配套资源:河南省要从更广泛的城市范围统筹要素、整合资源,尽快实现枢纽经济与城市区域经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和联动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资源配套建设要与枢纽经济发展融合共生,激活枢纽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使枢纽群聚集合力形成综合枢纽:河南省应大力培育和发挥枢纽城市的集散效应,加强国际铁路枢纽、国际邮件枢纽、国际冷链枢纽建设,与“空中丝绸之路”的航空枢纽形成合力,并结合具体区域的功能和特点规划发展枢纽城市,差异化打造文化枢纽、消费枢纽、人才枢纽和创新枢纽等不同形态,推动郑州由单一枢纽功能向多元化枢纽功能并重的枢纽城市转型升级。

激活推广双枢纽模式软动力

政策平台,示范赋能枢纽经济发展。首先,完善顶层政策设计争做双枢纽模式推广指向标:省级层面建立统筹联动机制,统筹跨区域、跨地市、跨部门和跨领域的资源配置,为我省推广双枢纽模式提供有力政策支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涉及多部门参与的政策执行协调小组,确保推广双枢纽的各项政策能够协同推进;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双枢纽模式推广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始终符合双枢纽模式推广的实际需求。其次,完善政策体系弥补双枢纽模式竞争力短板:航线拓展政策方面,内部建立灵活多元的航线补贴机制,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向外积极协调国家民航管理部门,争取更多航权开放政策,提升双枢纽的国际航空运输能力;人才吸引与培养政策方面,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政府可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强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企业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然后,赋能平台建设打造双枢纽模式发展重要载体:着力推动以航空港区为枢纽龙头的省内高能级开放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平台的要素融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还应继续强化航空港口岸功能,推进口岸信息化建设,创新口岸服务模式,加强口岸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为双枢纽模式下的国际贸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

数智枢纽,加快枢纽经济提速提质。一、驱动枢纽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智慧交通枢纽设施升级,重点建设智慧公路、港口、场站、口岸等智能化交通枢纽设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形成覆盖全省数据中心的架构体系,为数智枢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打造智能化枢纽园区,对现有的枢纽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鼓励多式联运场站和转运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处理,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二、推进运营过程数字化管控:对双枢纽模式下的各项运营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来预测和优化枢纽运营,通过智慧管控平台功能整合和业务对接,在航线运营和物流设施管理等方面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三、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识别枢纽管理平台的关键需求,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对航线拓展、物流服务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等关键业务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评价,考核驱动枢纽经济推广。一方面,构建客观、可量化的双枢纽模式推广工作成效测量体系:包括经济指标(地区GDP、进出口额和财政收入增长率)、航空运输指标(货运、客运吞吐量和航线数量增加率)、物流指标(物流效率提高比例、物流成本降低率)、产业协同指标(产业集聚度、产业联动指数)、社会指标(就业岗位和区域知名度提升率)五部分,后续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指标体系与权重进行动态调整,持续完善评价体系,为双枢纽模式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实施专项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机制,驱动枢纽经济工作高质量运转:实施“枢纽经济专班”考核机制,强化干部考核中的枢纽经济工作导向,制定枢纽经济专班岗位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双枢纽推广成效,促进河南省强化枢纽经济工作高效推进。

 【作者:王正荣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编号:2024JC102)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