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体现在产业发展层面就是要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而产业生态互化融合是两化高效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由大规模数据要素支撑、颠覆性数字技术驱动、以数字产业和新兴产业为载体的创新型生产力新质态,是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为推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聚焦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可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加快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
依托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必须首先发展良好的数字新质生产力,而当前我国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存在不足。因此,要着力培育数字化的劳动者、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和数字化的劳动对象,助力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其中,数字化的劳动者应能够通过对数字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具备运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进行工作的能力。该要素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可以通过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培育体系,依靠三方协作共同发力。具体来看,政府层面应做好引导和支持,鼓励发展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技能培训制度。企业层面应注重建立数字化技能培训体系和数字化人才评估激励体系,通过数字化技能培训和激励提升人才数字技术素养,加快数字工匠等数字化人才梯队建设。高校和职业院所则应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构建以创新为特征的数字教育体系。在数字化劳动资料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数字化劳动工具,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载体,由数据要素驱动的能够实现智能协同的新型生产工具。数字化的劳动对象也已从物理实体扩展为数据流、算法模型和数字孪生体等虚拟存在。因此,数字化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整合覆盖政务数据、企业数据、物联网终端数据等在内的全链条数据资产库,布局智能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来实现。
二、构建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机制是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要依靠制度创新体系的保障。因此,要积极构建数字经济时代适应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和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前者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聚焦于数字化转型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以及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发展,致力于以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效率提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载体,开展嵌入式合作,推动形成以企业传导的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后者可以通过建设绿色技术专利库等共享服务平台,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共享研究成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另外,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和数字化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的支持,因此还要加强财政金融精准支持,完善5G、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网络、技术和算力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同时,鼓励支持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步伐,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工具以及包括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远期、碳期货等在内的碳金融产品,实现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三、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生态互化融合的发展以及前者对后者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着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别是对处于同一区域的省市来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可能更为明显。因此,要加强区域内与区域间不同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强化数字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以及前者对后者具有推动作用的区域合作效应。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合作方面,一是可以通过建立跨省域的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培育体系,通过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技能培训和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省域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数字新质劳动者的省域联合培养;二是要通过健全新质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新质要素跨省域自由流动,构建区域性数据交易市场,推动数字基建互联互通,共建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创新研发实验室,实现数据要素与算力资源以及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的区域合作方面,要通过成立跨省域的协调机构打破传统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在省域之间的割裂状态,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核算与补偿机制,统筹政策规划与利益分配,破解行政壁垒,共享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生态价值实现,打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省域发展联合体。在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的区域合作方面,要建立跨省域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形成常态化合作经验交流分享机制。同时,还可通过推行跨省域挂职机制实现不同省域间干部和人才的互派,相互借鉴分享建设经验,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李蕾,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研究”(2024JC01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