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两个结合”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这些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路径和科学遵循。
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进一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构建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规律、发展趋势,才能阐释好我国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世界意义、世界贡献,才能实现发展道路上的独立自主和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要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发挥理论支撑作用,就必须避免抱残守缺的文化复古主义和复兴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就必须从“言必称美国”的西方中心主义中摆脱出来,就必须从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中和狭隘的经验主义中摆脱出来,构建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指引、价值支撑、精神牵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成为摆在我国思想文化战线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贫穷就会挨饿,落后就会挨打,失语就会挨骂。要解决国际舆论场上的“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的尴尬局面,就必须打造好中国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学科体系,构建起独立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二、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理论创新,也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底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武装人民指导实践的作用。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中华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为当代中国发展、为人类社会前行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三 、“两个结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也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建构,也必将在认识、阐释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断谱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
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善于发掘传承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等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炼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打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点、中华底蕴、中华民族标识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古代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创新发展。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洋为中用,以批判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更多养分,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张秀丽,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永建,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百年构建与经验启示研究”(2022BDJ007)、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自觉与文明叙事研究”(SKZD2025-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