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响:中国手工业二百年变迁——读《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先生带领学术团队精心打造,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分为3卷6册,共200多万字,是首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历程的扛鼎之作。
长程视野:两百年手工业变迁图景
在《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中,作者独具慧眼地将手工业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近现代”界定为“1800—2000年”,这一精准的时间定位蕴含着深刻的考量与重大意义。
学术界一般将1840年和1949年作为中国近现代的起点和终点,有其合理性,但经济史的阶段性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史更注重经济现象的渐变过程、经济结构的缓慢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不完全以政治事件为标志,例如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一定立即带来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因此需要将经济活动置于长时段的视野下予以分析。1800年是19世纪的开端,彼时的中国尚处于传统社会的轨道,但已悄然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选取这一节点作为起点,能够让我们在传统手工业最为昌盛的盛清时代基础上,清晰地观察到其在后续岁月里,如何在西方列强冲击、国内社会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一步步发生蜕变。而将终点设定在2000年“入世”前夜,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手工业已历经多次转型与发展,新形态已基本定型,恰是对近现代以来漫长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这种长程史观的运用,使得本书能够跳出短期历史事件的局限,打破传统研究中时间局限的束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手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完整地呈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经济的历史变迁轨迹。不再是碎片化地看待某一阶段的发展,而是将两百余年的历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让我们看到手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性与变革性。
同时,整体史观贯穿于全书。经济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一个与政治、文化等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关注手工业自身的发展脉络,还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大背景中进行考量,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进行交叉综合和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讨论。通过这种整体视角,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逻辑,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图景,为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全面的视角。
理论破局:手工业研究的范式创新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中运用的“中间经济”和“半工业化”理论,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这种创新视角打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使人们能够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审视手工业在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多元路径。
“中间经济”理论是对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地位的深刻洞察。在传统认知里,近代经济研究多聚焦于现代化大工业,手工业常被视为落后的配角,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被忽视。但手工业作为近代中国长期且广泛存在的国民经济部门,有着独特地位。它既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分散与低效,又不同于现代大工业的高度集中与规模化生产。“中间经济”理论将手工业置于整体经济格局中,揭示其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经济、城市与乡村经济方面的桥梁作用,它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形态。“中间经济”理论打破了传统史学对近代中国经济的“传统—现代”“手工业—机器工业”简单二元对立框架认识,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提供了崭新视角。
“半工业化”理论则更加突出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问题,对影响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因素,如现代机器工业带来的技术进步、地方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区域外市场的逐步开拓和多元共存生产形式的灵活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半工业化”理论打破了以往对于工业化简单、单一的线性认知。该理论认为,半工业化是传统手工业与大机器工业之间的一种动态现象,是大机器工业产生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传统手工业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但这种现象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人们看到的只是冒烟的工厂工业的发展,却少有人关注那些遍布乡镇的磨坊、织机与工匠。尽管在种种外力的干扰下,“半工业化”过程中断,但它留下了绚丽的光彩,是全面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积极方式。
这两个理论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传统研究框架,重新审视手工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价值。其重要性在于,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近代中国手工业在大工业冲击下仍能顽强生存,以及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独特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成为解读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理论基石。
经纬交织:通史长卷里的行业特写与时空切片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在结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通史与专题史割裂的叙事模式,通过“纵横联通、通专结合”的框架实现整体演进与行业深描的有机融合。这种创新性编排既保留了通史研究的宏观视野,又通过典型行业、区域案例的深描,呈现出手工业转型的复杂肌理,形成了“以线串珠、珠线共织”的立体化叙事体系。
在“纵通”层面,全书分为3卷6册,以“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演化过程、原因及影响”为主要线索,辅以演变过程、政策措施、外部关系和历史影响四条辅线,厘清了中国手工业史从1800年中国传统手工业到2000年“入世”前中国手工业的演化历程,全程梳理了中国手工业转化、发展和演变的进程。
在“横通”层面,则是叙述清楚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包括各个区域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情况、各个主要及代表性行业的具体情况和手工业的整体状况,在纵向贯通的基础上,关注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阶段性,突出各自特点,同时注意横向比较。
专题与个案研究是“横通”的有效载体。书中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如纺织品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等作为“观察窗口”,嵌入多个具有时空特性的专题研究。这样,不仅突破了断代研究的碎片化局限,更通过单一行业的“显微镜”透视手工业经济演变的深层逻辑,形成对通史主线的有力支撑。
这种结构创新背后,体现了彭南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对“通专结合”史学方法的深刻理解。通过行业演变、区域比较观察、制度变迁等研究,全书构建起多维度的分析网格:既有织布、陶瓷烧造等“长时段行业谱系”的历时性梳理,也有高阳手工棉纺织经济区、环太湖蚕丝经济区等的共时性比较;既关注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注重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的交互影响。这种编排既避免了通史写作中常见的平面化叙述,又规避了专题研究可能陷入的过度局部化陷阱,为复杂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力作。彭南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理论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在社会经济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不仅填补了近现代手工业系统研究的空白,更为理解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证价值。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回顾历史、汲取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彭南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的这部著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考平台。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
彭南生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予澍 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
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