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准确把握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5-04-09 13:59

  县域的发展水平和治理能效,关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这一重要指示为各地区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县域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接城乡的枢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各县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文化传承、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形成独特比较优势的客观基础,决定了其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从陕西柞水的“小木耳”变成“金耳朵”,到浙江乐清深耕电气产业集群,各地涌现的“一县一业”“一乡一特”生动实践,正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鲜活案例。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县域产业特色元素体现不突出,照抄照搬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县域产业链条较短、层次不高,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升;中西部地区一些县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亟待增强;等等。“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正是在深刻洞察县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各县域立足差异与比较优势,科学研判自身功能定位与主攻方向,从而精准施策、扬长补短,破解难题、塑造新优势。

  “错位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并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对于县域而言,“错位”首先必须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家底”,即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显性优势”以及文化积淀、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效能等“隐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正是点明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种基于本土禀赋的比较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起点。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去的优势可能减弱,新的机遇窗口不断开启。因此,“错位发展”更需秉持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不仅要立足当前“有什么”,更要前瞻性谋划“能发展什么”“应发展什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疏解、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和市场前沿,积极培育“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胜势,将潜在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与市场效益。比如,农业大县可对接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特色化农产品的需求,发展精深加工和品牌农业;工业强县可瞄准产业链升级方向,推动工业融入区域价值链;等等。

  “串珠成链”是运用系统思维,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珍珠”(县域特色产业)有效串联、协同整合,形成价值倍增的“项链”(区域产业集群或经济带),将分散的比较优势凝聚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现代经济竞争呼唤协同,高效发挥比较优势必然要求突破行政区划藩篱和市场分割壁垒,在更广阔空间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深度分工与协作。构建跨县域、跨区域的经济联系网络和发展共同体,既依赖于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硬联通”打通物理脉络,也要靠协作机制、统一市场、营商环境等“软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引导县域产业向纵深拓展,推动价值链延伸、供应链稳固、创新链激活,并着力培育“链主”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串珠成链”将分散的县域力量汇聚为区域整体合力,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的转变,能够有效破解“低端锁定”,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县域乃至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持续的动力。

  当前,县域“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一个关键方向是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高效引导创新要素,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引导、优化营商环境,并着力破除区域壁垒与体制障碍,为要素顺畅流动与高效协同铺路搭桥。

  (作者:董雪兵,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