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5-04-09 14:23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生产范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为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还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探索。

  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商业组织形式变革,先进制造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型制造是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等创新优化的结果,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建立在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不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筑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根基,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遵循。强调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并不意味着单枪匹马发展制造业,而是要高度重视在制造过程中嵌入生产性服务元素,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其核心在于延伸服务链条,根据原材料企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消费品企业的行业特征,找准各自的重点环节或领域,提升先进制造业附加值。原材料企业需高度关注产品和专业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企业需高度关注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消费品企业则要关注消费升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这些都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发挥先进制造业载体功能,需要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应用场景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将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行业中,石化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管理,为数字孪生、智能控制、虚拟仿真等提供了重要应用场景,为5G、高速光纤、卫星互联网等泛在互联的网络设施和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计算等技术的数据流通设施建设提供了现实需求基础。

  以应用场景为重点推进制造业转型,体现了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当然,强调先进制造业的载体功能,并不是仅仅将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息息相关的重要要素,而是更要考虑到它是现代服务业应用场景实现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把握两业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

  现代服务业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在日益精细化的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下,服务业尤其是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入其他产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主要趋势。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技术和专利位于产业链前端,附加值较高,而组装和制造位于中端,附加值较低。一个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往往是由技术突破开始,继而引领相关制造产业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是现代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创新的必备条件,推动专业化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现代物流、邮政快递、现代金融、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数字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高效优质发展是增强制造能力和提升制造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制造业整体效益,也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了产业的协同效应。这些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二者协同和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着力在融合互促中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引擎作用,要全力提升融合发展平台载体能级。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不仅能为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而且对发挥产业规模效应、正向外部溢出效应以及有效降低成本起到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很多与工业云、协同办公和物流、分布式制造、集中采购等领域息息相关的产业,更需要创新服务平台助力成长。还要看到,产业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支持企业充分共享行业资源,降低企业进入门槛,提升创新活力。共建共享实验室、中试生产线等都是产业服务平台的重要形式,将积极引领服务与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平台企业也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者,可以帮助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要素,构建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为发展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新制造提供良好生态。

  更好发挥两业深度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对技术创新、业态模式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持久的。两业融合显著影响创新知识从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企业的有效传递,以及在服务业企业之间、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有效传递,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产品赋予新业态特征,而先进制造业技术亦能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知识传递、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会激发业态模式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为更好发挥两业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强有力的实践抓手。科技服务业与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密切,能够有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在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体制机制保障,让科技创新效能充分激发出来,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促发展。此外,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链龙头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融通发展以及协同研发、联合设计、外协加工、流程外包等专业化服务领域发挥引领、示范、规范作用,这是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

  完善的产业链发展涵盖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制造生产和下游的品牌管理。品牌不仅是单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且能够体现整个行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水平。系统集成方案标杆产品、智能制造领军品牌、新消费创新品牌和生产性服务优质品牌直接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水平。品牌建设需要制度与标准的支撑和保障。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需要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需要有细分领域标准,而实现数据分类分级、交易合规、数字信任等亦需要有标准规范和行业导则。因此,健全品牌管理和完善标准体系,是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两业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增强智能技术支撑和强化产业生态保障,推动融合发展的范围、层次、水平不断拓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产业竞争力、附加值不断提升。技术发展决定了业态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对两业融合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实现产业链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效率提升和价值增值,则是实现两业融合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两业融合的生态直接影响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源与服务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企业是否深度参与产业协同和社会协作,产业是否形成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这就需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跨界融合,引导企业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紧密协作。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枢纽作用。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对符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科技创新、结构优化、智能发展和绿色转型要求的领域,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服务模式,提高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明确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推动信贷资源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领域倾斜,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作者:夏杰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