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联动推进高校思政课革新发展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注入新思维和新动力。本文以加强高校思政课课程协同联动为题,针对课程的革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内容更新:通过云课堂提供课程联动个性化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政课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而云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拥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云课堂平台提供的个性化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程的持续发展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个性化资源还可以为思政课程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此,高校首先应当积极构建思政课个性化资源共享机制,为教师提供一个便捷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思政课程的特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利用云课堂平台制作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包括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时事热点解读等,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浏览和下载其他教师分享的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选择和整合。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定期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整合不同思政课程的学习资源,通过云课堂平台进行共享。例如,可以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制作跨课程的专题学习资源包,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重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师资更新:推进跨课程培训打破教师专业壁垒
思政课课程联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思政课教学有序、高效运行的智力支撑。因此,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阵地,精心打造一支既具备高深理论水平又拥有卓越业务能力的专兼职联动教学师资队伍。通过强化师资队伍的课程联动意识,形成一个紧密的课程育人共同体,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鉴于思政课课程在体系结构和逻辑层次上的差异,各思政课在内容整合、知识贯通等方面难免会遇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对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常态化的跨课程培训,帮助教师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课程融合。只有切实提升教师联动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课程联动才可能真正成为可落地、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方式。当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具备强烈的联动意念和出色的联动能力时,他们将在知、情、信等方面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在实践中落实好课程之间的有效联动,进而构建一个紧密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其课程联动意识的培养。高校思政课课程联动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或内容重复,而是一个需要明确联动内容、构建联动平台,并让联动主体清晰自身角色定位、具备强烈联动观念的系统工程。为此,高校必须对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深度引导,帮助教师认识到课程联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政各课程的教师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联动意识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避免各自为政,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三、 教学更新: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具备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高校可以建立思政课课程联动的智慧课堂,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与学生进行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流互动。这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在加强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式、辩论式、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综合观察,课程联动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革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现内容更新、师资更新和教学更新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在理论阐释中回应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契合青年认知特点,增强教学亲和力;还能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倒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实现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同时,课程联动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与评价机制完善,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春力量。当然,联动的过程需持续动态调整,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确保高校思政课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者简介:郭霞,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联动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YB0249)阶段性成果;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OBE理念下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编号2024XJJYXM20)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