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发展优化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14 11:35

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和集大成之地,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依托河洛地区“天下之中”的历史地位,河南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高地,不仅承载着保护传承黄河文化遗产的重大使命,更需通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当前,河南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生态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构建了“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的空间格局。以郑汴洛为核心区,联动豫晋陕等三大跨省增长极,通过4810公里的“黄河古都”旅游公路串联起嵩山少林、康百万庄园等38处高热度景区,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的立体网络。现已建成殷墟博物馆新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标志性工程,完成仰韶村等大遗址保护,建立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在文旅融合创新方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成为河南文旅新地标,9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形成品牌效应。通过“云游黄河”线上平台和非遗数字馆建设,河南省逐步实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通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此外,河南省还联合沿黄省区成立博物馆联盟,推动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融合发展特征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融合发展体现出“多维资源整合、创新体验驱动、科技赋能转化”等鲜明特征,其核心在于将黄河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转化为动态活化,形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多维资源整合:从“单一展示”到“全域联动”

将各类黄河文化“点”整合为“线”和“面”,通过整体性文化展示突出区域文化主题,打破单一展示的局限,以全域视角统筹文化遗产、生态景观与城乡资源。例如,将二里头遗址、殷墟等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甲骨文元宇宙”互动展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将郑州黄河湿地等生态修复区融入骑行驿站、观鸟平台等文旅功能,形成“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消费转化”的闭环;同时,通过非遗技艺进景区,开展清明上河园非遗市集、兰考黄河农耕文化园等活动,实现非遗传承与旅游活化的融合。

(二)创新体验模式:从“走马观花”到“文化体验”

通过沉浸式场景重构、数字文旅生态打造、主题化深度体验三大核心路径逐步创新游客体验模式,实现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文化体验”的战略转型。例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21个剧场演绎黄河文明史诗,成为现象级文化IP;洛阳龙门石窟借助数字技术“复原”珍贵造像原貌,大大提升了游客互动体验效果;“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串联起仰韶文化遗址、函谷关等节点,推出了考古模拟、古籍修复等体验课程,让游客深度感知中华文脉。

(三)科技赋能:从“传统保护”到“数字活化”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及活化开辟了新路径。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三维数字技术,通过“数据聚合”方式实现流散文物“身首合一、数字复位”的数字化呈现,再现了珍贵造像未被破坏时的风采;河南省文旅厅联合腾讯文旅推出“老家河南 黄河之礼”河南非遗数字馆官方微信小程序,打造河南非遗版“数字多宝阁”及有趣的数字创意互动,生动讲述“非遗里的黄河故事”;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禹州钧瓷“一物一码”认证,保障非遗产品真实性溯源;郑汴洛旅游带则实现了“一码通游”,覆盖门票、交通、讲解等服务,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科技手段拓宽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路径,更提升了游客体验质量。

(四)区域协同:从“单点突破”到“跨省联动”

通过构建“跨省协同+城乡联动”的双轮驱动模式,打破行政边界与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全域化、网络化的文化旅游生态体系。通过跨省联动与城乡互动放大文旅效益,与陕西、山西共建起“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联盟”,推出了跨省主题线路;洛阳孟津区“黄河人家”民宿集群则盘活了村落资源,实现村民收入水平提升。这种区域协同模式不仅破解了“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发展瓶颈,更通过文化认同纽带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质变,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河南方案。

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提炼不聚焦,文化主题表达不到位   

黄河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时代化重塑是实现黄河文化资源价值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根基所在。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省黄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梳理,并结合时代要求,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当前,我省出台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保护规划》中定义了河南段“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文化之魂”的文化坐标,并提出“合舟共济”“多元一体”“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时代价值,但文化主题凝练仍不够聚焦,没有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IP。黄河文化故事的讲述、黄河文化主题的表达也存在诸多不到位的问题。例如,一些遗址类博物馆(如黎阳仓、兴洛仓等国家粮仓遗址)本应成为讲好黄河文化故事的鲜活载体,但由于尚处于传统静态展示阶段,体验感不佳,对游客普遍缺乏吸引力。再比如,一些依托黄河文化打造的民俗歌舞表演,场地简陋,表演粗糙,整体观赏性较差,难以实现对丰富厚重的黄河文化的准确表达。

(二)空间边界模糊,协同联动缺乏,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因地理与文化边界不清,规划与建设上存在多重问题。首先,平顶山、许昌、商丘、周口等引黄受水区虽通过行政规划被纳入辐射范围,但其远离黄河主河道且文化关联度低,部分地方政府为获取政策红利而仓促推进文化项目,造成资源错配和文化品牌稀释。其次,省内部分黄河文旅资源开发缺乏宏观统筹、整体规划,未能形成品牌效应。比如,作为殷商文化重要载体的商丘、郑州和安阳,在文化IP打造和资源开发方面未能协同联动、形成合力,难以形成殷商文化品牌影响力。此外,跨省协作深度不足。例如豫陕边界的函谷关遗址因缺乏联合开发机制,旅游体验碎片化,资源整合效益低下。因此,河南省需精准界定文化公园空间边界,将建设重心聚焦于黄河干流核心区、强化省内资源统筹并深化跨省协作,通过共建黄河生态廊道等方式释放黄河文化整体价值,打造国际级文旅目的地。

(三)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及人才供给面临结构性矛盾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多重结构性矛盾。首先,文旅资源开发“冷热不均”,部分优质资源挖掘不足,未能充分释放其经济、文化价值。例如,一些历史文化遗址仍处于静态展示状态,资源活化利用严重不足;一些代表性非遗项目(如民间文学类)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社会环境的变迁面临严峻的保护传承危机。其次,文化资源原真性与商业化开发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过度的商业开发往往以牺牲文化资源的原真性为代价,导致文化资源的内涵被稀释甚至被曲解,也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如“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近年来由于过度商业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再比如,一些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开发者,为了追求产出效率和商业利润,不惜采用机械化手段,使非遗产品失去了“一物一魂”的艺术特质,也失去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再次,文旅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现有文旅人才多集中在传统服务领域,难以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实践需要。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创意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型高端文旅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难以为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融合发展优化策略

(一)时代化重塑,创新文化叙事模式

应在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黄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其厚重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以“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为导向,对黄河文化进行时代化重塑,提炼最具标志性的河南黄河文化符号。同时,采用“古今对话”方式重构文化表达体系,通过科技手段与艺术创作等方式活化文化遗产。例如,利用AR技术虚拟复原龙门石窟珍贵造像,增设“盛世龙门”光影秀,动态演绎盛唐佛教艺术与丝路文化交流;在大河村遗址公园推出“仰韶元宇宙”虚拟场景,游客可穿戴VR设备体验远古先民制陶、渔猎生活。同时,还应在文化叙事中融入新时代黄河精神。如在兰考“焦桐故事”实景剧中加入焦裕禄治沙事迹与生态治理成就等内容,展现黄河文化的延续性与创新性,通过“传统+现代”的双向赋能,打破文化展示的时空局限,增强游客对黄河文化主题的深层认同。

(二)空间化再造,确定文化范围边界

以“核心集聚、精准辐射”重构空间格局,明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地理与文化边界。根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调整引黄受水区的纳入标准,聚焦郑州、洛阳、开封等核心区,将平顶山、商丘等边缘区域定位为“文化延伸带”,纳入与黄河直接关联的资源,如商丘黄河故道水利遗址等。三门峡市可以依托虢国博物馆、仰韶文化遗址打造“黄河文明源头”主题文化区,许昌市则可以重点展示钧瓷烧制技艺等非遗技艺衍生产品,避免盲目扩张。同时,建立“负面清单”机制,禁止非关联项目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名义包装,保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的权威性。

(三)标志化聚焦,强化神圣化体验

标志化聚焦即依托自然形态特征或社会历史活动对旅游资源进行“神圣化”,打造文化地理标志,使文化向实体化、要素化转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融合过程中应打造具有仪式感的文化地标与活动,强化游客的神圣体验与精神共鸣。例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增设“虚拟共祭”平台,海外游客可通过数字分身同步参与,增强文化认同的跨时空连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建设“最早中国”仪式广场,定期举办“夏文化主题夜游”,以全息投影技术复原宫殿群落与祭祀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华夏文明源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可依托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设计“星空下的文明对话”夜游项目,通过光影演绎天文观测与礼制传统,强化“中华文明原点”的象征意义。这些标志性场景的“神圣化”设计,将文化体验升华为情感共鸣,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进而深化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核的感知。

(四)产业化转化,实现文化价值传播

文旅融合的产业化转化就是将无形文化创意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进行原创生产与机械复制的行为,从而提升文化传播力、促进消费升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文旅融合发展应以“文创+科技+消费”为核心,构建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全产业链条。例如,推动禹州钧瓷非遗生产性保护,采用“非遗工坊+电商直播”模式,联合抖音平台打造“钧瓷大师直播间”,通过工艺演示、定制销售等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转化;依托“唐宫夜宴”等爆款IP开发联名汉服、盲盒及沉浸式剧本杀《唐宫茶宴》等,从而提升衍生品的丰富度,并带动周边餐饮、酒店消费增长;利用“数字黄河文化云平台”发行文物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如殷墟甲骨文数字藏品等探索数字资产交易,使其反哺文物保护。此外,还可设立“黄河文旅创投基金”,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如兰考“焦桐故事”文创家具、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主题文化民宿等,形成“大IP引领、小微创新”的产业生态,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向赋能。

(五)产教融合,加大高质量文旅人才供给

高质量文旅人才供给不足,是制约我省文旅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应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对接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产教融合加大文旅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同时,课程体系中应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公共文化管理等专业课,创意、策划、美学、艺术、历史等多元化选修课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新媒体与社会传播、数字媒体制作等技术性选修课,努力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创意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型高端文旅人才。

【作者:高伟洁 金丽 单位:郑州大学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2023BJJ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