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5个方面着手推进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
2023年就业数据显示,河南省毕业生多达87万人,其中财经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1.36%,而工科类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5.20%。这一数据落差呈现出财经类院校就业弱势,新型就业困境凸显。河南省十分重视该议题,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做好当前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提出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破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从5个方面着手,推进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财经高校招生遇冷、供需不匹配
劳动力市场供给层面,一是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差异。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院校年均财政拨款高出财经院校42%,这种资源配置差异直接影响考生选择。二是财经类学科建设进程缓慢。全国仅有3%~6%财经类院校开设“财经+科技”交叉课程,河南省内院校也缺少与新兴专业领域的融合,造成优秀生源流失。
劳动力市场需求层面,一是AI挤压文科岗位。AI比人类更快、更精准地完成工作,造成实习岗位缩减,毕业生竞争加剧。二是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大数据时代,毕业生技能难以面对市场变化,岗位技能需求和人才需求脱节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财经类高校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学生求职体制偏好趋强、协同调度难
从学生自身来看,体制性偏好成为就业桎梏。截止到今年,尽管地区公务员岗位缩招,但报考的人数丝毫不减。个体或群体对体制内的倾向日益凸显。二是劳动力过剩。财经类专业以文科体系为主要培养基调,毕业生就业渠道相较于理科更为逼仄,推动学生选择体制内岗位。又因就业岗位不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造成外部失衡,共同加剧青年失业。
(三)市场竞争压力渐趋峻急、适配性匮乏
中国已有近19.88%的职业处于高替代风险状态,且低学历劳动力供过于求,加剧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和就业歧视困境。从人才市场来看,一是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供需鸿沟。企业需求与高校供给的信息传导机制失效是核心障碍,仅30%的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渠道,多数招聘需求依赖第三方平台发布,导致学生技能准备滞后。二是就业歧视恶化了就业市场的分层固化,性别与学历的双重壁垒制约就业公平。财经类专业属于文科大类,其中女性居多,而女性在薪酬待遇与晋升机会上持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招聘中的“名校偏好”与“经验歧视”,进一步挤压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二、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理论阐释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因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导致的就业问题。国外研究认为其来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业结构变动及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国内学者则聚焦在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变动及人力资本等视角。研究表明,劳动力技能不足者更易退出市场;工业收缩与服务扩张改变了要素需求结构,扩大技能溢价和资本收入份额,恶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加深了结构性就业矛盾。
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从高等教育培养来看,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是就业矛盾的重要成因。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由政府主导,具有稳定性强但灵活性不足的特点,形成“课程滞后”现象;而市场需求则由市场机制调节,变化迅速且多元。这种二元主导模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难以快速响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降低高校毕业生供给韧性。从大学教育培养来看,一方面,高等教育注重学生通识知识的输入,缺乏应用思维培养,导致了高校毕业生技能欠缺或就业能力滞后,难以匹配智能化时代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存在供给刚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领域人才供给不足。加之后疫情时代岗位缩减进一步加剧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基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差异理论,一是劳动力市场层次和等级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在薪资福利和晋升渠道等方面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分割。优秀高校毕业生持续向发达地区集聚,造成重点区域岗位过饱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并存的局面,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二是就业市场匹配程度低。就业偏好和岗位歧视是毕业生工作选择的关键参考,学历泡沫化与岗位歧视进一步扭曲就业市场,形成“高学历低就业”与“技能岗虚位以待”的双重困境。
三、财经类地方高校推进高质量就业的教学改革
(一)打造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与产教协同实习机制
财经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太一致,难以构建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教学机制,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契合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依托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开设毕业实习课程。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行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动态优化各专业招生配额,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要立足于当前就业市场特征,实施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实习实训方案。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反馈机制
财经类院校要积极进行教学共创,勇于突破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及时把握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新文科发展的机遇,培育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财经专业人才。将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雇主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学科评估标准,倒逼教学改革。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平台”,动态收集学生就业后3—5年的职业晋升、技能适配等数据,反向优化课程设置。
(三)聚焦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共创
通过打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教学团队从而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打造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层次教师,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实现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人才在数据获取、数据清洗、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可视化等核心能力上的培育能力,让数字人才“数”“质”双升,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实现数字技能对财经类学科的全面渗透,推动新财经人才培育的成功转换。
(四)实施“校内实验+校外实践”双向培育
财经类院校要积极与就业合作单位负责人和优秀校友建立“校外合作实践”的长期关系,充分发挥当地的优秀企业资源,搭建学生与真实业界的连接桥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注重专业学生与企业人士的面对面交流,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和剖析行业趋势和职业发展进程,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认知。
(五)提升学生素养,契合市场需求
基于提升学生素养、打造适配的多元培养方案,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毕业生充分走向岗位的关键。第一,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规定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最低比例,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第二,创新能力。政府应设立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举办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在新业态、新职业层出不穷的当下,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深入自我认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敏锐洞察并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方能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就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作者:郭震,张秀娟,李傲,张娜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系第二批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项目“数字创业” (编号:PX-28241108)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