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⑨丨以红旗渠精神之魂,铸“四高四争先”发展之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15 09:38

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劈山造渠、跨省调水,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时代变迁,渠水长流!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理论策划,通过系列理论文章解码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九篇《以红旗渠精神之魂,铸“四高四争先”发展之基》——

在太行山崖壁上,红旗渠水奔涌六十载,至今仍激荡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回响。这条“人工天河”不仅是中原儿女改天换地的丰碑,更是一把解码河南现代化征程的精神密钥。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河南,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省委立足河南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作出“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其中,“四高”是目标、方向;而“四争先”则是实现“四高”的具体路径、抓手,体现了在新发展格局中“抢位突破、主动破局”的战略思维。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红旗渠精神,凭借其蕴含的求变、奋斗、协作、奉献等精神要素,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河南“四高四争先”战略,与之形成“目标—路径—动力”的深度契合,成为推动河南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强大精神支柱,促使河南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一、主动求变是引领高质量发展与深化改革创新的精神航标

高质量发展与深化改革创新是“目标引领”与“路径突破”的深度耦合: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夯实物质基础,而深化改革创新则以制度变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二者共同构成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这一进程的精神内核正是红旗渠精神中的主动求变。当年林县人民在缺水绝境中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求变、主动破局,自创“连环炮爆破法”、“土制水平仪”,自烧石灰、自造炸药,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改造自然的伟大征程。今日河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林州光远新材料主动求变、“无中生有”,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4微米电子纱,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助力AI算力自主可控,再现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硬核创新。从红旗渠“劈山引水”的主动突围到“换道领跑”战略的纵深推进,主动求变始终是破解发展桎梏、激活改革动能的精神航标,推动河南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跨越。

二、顽强拼搏是扩大高水平开放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引擎

扩大高水平开放与融入新发展格局是“破壁”与“筑基”的双向奔赴:向东对接长三角数字规则、向北引入京津冀科创资源、向西借力成渝双城通道、向南链接粤港澳资本网络,河南以红旗渠式的顽强意志,通过 “四维联动” 打开内陆开放新空间;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通过“区港联动”模式,与沿海城市共建“内陆无水港”,实现“一次申报、全域通关”,借助国内统一大市场优势,郑州吸引比亚迪、富士康等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助力“河南造”电动汽车沿着中欧班列进入欧洲市场,实现“内陆腹地”向“双循环枢纽”的跃升。正如当年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一锤一钎凿出“人工天河”,今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郑州正努力拓展内陆开放平台,逆势加密中欧班列,以行动诠释新时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于改革深水区引活水、于开放最前沿凿通途,让双循环的“中国引擎”澎湃不息。

三、团结协作是实现高效能治理与推动城乡融合的核心纽带

高效能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机制优化”与“资源统筹”的双向赋能:高效能治理通过系统性改革破除制度壁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城乡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提供保障;城乡融合则通过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践,倒逼治理体系向精细化、协同化升级。二者共同指向“整体性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纽带正是红旗渠精神中的团结协作。当年林县与山西平顺县打破行政边界,平顺县人民以大局为重,把林县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情来办,全力支持林县人民修渠,林县先后动员30万群众协同施工,以“跨省共建”模式实现引漳入林;今日城乡融合发展同样需跨越“城乡二元”鸿沟,如兰考县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方力量打造数字乡村平台,全面赋能基层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正是“干群同心、跨域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从红旗渠“千军万马战太行”的集体攻坚,到城乡融合中数字乡村平台的构建,团结协作始终是破解治理碎片化、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密钥。

四、无私奉献是塑造高品质生活与保障生态安全的伦理基石

高品质生活与生态安全是“民生福祉”与“发展伦理”的辩证统一:高品质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丰裕、服务普惠,更依赖清洁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而生态安全则通过绿色发展模式为民生改善提供长远保障,二者共同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价值逻辑的根基正是红旗渠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红旗渠建设中,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母亲与妻子相继离世后仍冒死勘察险情,最终为保障施工安全献出生命;13岁的张买江继承在红旗渠建设工地牺牲的父亲的遗志,成为最年轻的修渠者。这种代际接力的奉献精神,在当代河南生态治理中转化为“舍小利顾大局”的集体行动,沿黄企业关停高污染产能,直接损失短期利润;农民退耕还湿,牺牲个体耕地换取生态碳汇;党员干部的奉献则构成制度推力,县委书记杨贵“宁丢乌纱帽,不撤红旗渠”的誓言,与今日基层干部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坚守一脉相承。正是这种从个体到制度的多层奉献,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普惠性资产。

红旗渠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奔腾的时代启示录。站在红旗渠青年洞前眺望,悬崖上的凿痕与山脚下的科技产业园构成时空对话。当年林县人民用钢钎撬动的是太行山的巨石,今日河南以“四高四争先”撬动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隘。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跨越,需要红旗渠精神破除“区位决定论”的思想桎梏;从“传统农区”到“创新策源地”的转型,离不开“重新安排河山”的魄力。新时代的河南,当以红旗渠精神为炬,将“求变意识”融入创新链条,让“顽强意志”贯通开放经脉,以“协作智慧”夯实治理根基,用“奉献品格”滋养民生沃土,全力推动“四高四争先”从蓝图化为现实,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征程上,续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史诗!

(作者:崔立波  单位: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