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短视频的文化风险特征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17 09:32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Sora、即梦、Luma、可灵、星火绘镜等文生视频大模型不断成熟,生成式短视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影视生产、在线教育、广告制作等各领域。生成式短视频在赋能各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文化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以超越人类感知阈限的速度批量制造“超真实”符号时,鲍德里亚预言的拟像秩序已从哲学假设演变为技术现实。生成式技术把现实解构为可无限重组的信息碎片,将康德意义上的“物自体”彻底溶解为可编辑的数据流,生成式技术正在对“真实”概念发动本体论谋杀。这一技术现象已超越单纯的内容生产革新,演变为涉及存在论、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复合性文明危机。

二、生成式短视频的文化风险特征

(一)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隐蔽化

与传统媒介文化风险的显性症候不同,生成式短视频的文化风险表现为难以察觉的隐蔽性。其隐蔽性体现为技术合理性对批判意识的系统性消解。生成式短视频通过三重遮蔽机制完成文化风险潜伏。

首先,依托算法技术生成的短视频存在算法黑箱,导致认知遮蔽。依托算法生成的短视频携带有不可见的权力意志,用户在使用大模型进行视频生产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参与技术规训的自我再生产。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短视频,将文化表达的复杂性降维成数据模型的参数组合,现实存在的文化多样性被置换为算法的排列组合,由此形成的技术无意识构成了风险认知的结构性盲区,技术工具的中立性表象遮蔽了算法对文化意义的重构。其次,由于商业逻辑的主导,依托算法技术生成的短视频存在风险与效益的倒错转换。用户在使用大模型进行视频生产的过程中,通过“用户偏好—算法优化—内容生成”的正反馈循环,将文化生产的过程包装成精准传播的技术福音。商业逻辑主导的生成式短视频生产模糊了文化生产和数据剥削的边界,作为主体的人类生产者和用户,在沉浸式体验其生产过程中丧失了对文化价值空心化的风险感知,并最终导致认知框架的无意识偏移。再者,根植于生成式技术的短视频生产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混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符号,实现对文化时间性的重构。依托大模型批量生产的生成式短视频,挤压了意义沉淀的时空条件,瞬时完成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组,原来依托人类构建的意义系统面临着断裂和溃散。生成式短视频的即时生成与瞬时传播,实现了对时间秩序的重新编程,也带来了潜在的文化危机,带来了数字文明时代的治理难题。

(二)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动态性

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动态性不仅体现为风险样态的即时更新与叠加,更在于风险作用机制的自我进化能力。作为数据、算法和算力深度耦合的产物,生成式短视频的文化风险始终处于流动性状态,基于静态视角的治理框架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治理。

首先,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动态性表现为文化意义的持续流变与不确定性增殖。建立在大模型技术架构基础之上的短视频生产,打破了传统影像的线性生产逻辑,实现了内容元素的动态重组。这种依托算法的拼贴性内容重构导致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断裂,原有固定的文化意象不断脱离既有语境生成新的意象。这种碎片化的机器随机拼贴,看似属于文化融合,实则消解了诸多文化符号原有的历史情境和人类记忆。更有甚者,基于用户的即时反馈系统,会持续强化大模型对文化符号的错用和误用,原有文化符号的稳定意义不断遭受侵蚀,最终导致其文化风险呈现滚雪球式的扩散。其次,既有伦理框架的滞后性和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演进的超前性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导致了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动态性。生成式短视频的生产需要依赖大规模的数据投喂和数据训练,从而实现持续的自我迭代。这种生产过程往往会出现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算法操纵等伦理失范现象,而既有的治理框架难以应对上述伦理失范现象。再者,生成式短视频技术周期动态性和人类文化认知范式转变的时差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文化风险的动态性。一方面,生成式短视频依赖的大模型技术迭代速度已经缩短到以每周为期,另一方面,人类的文化认知范式的改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既有静态的人类文化认知与动态的大模型动态迭代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其文化风险的动态性。

(三)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复杂性

依托大模型的生成式短视频,技术逻辑、文化惯习与社会结构相互纠缠,形成了多层级、多向度、非线性文化风险网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特征。生成式短视频的文化风险既有技术原生的算法偏见,也包含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更映射了人机协同中的价值迷失。更令人担忧的是,针对其文化风险的任何局部干预都可能引发系统性的扰动,这种文化风险的复杂性使得治理陷入“测不准”的困境。

首先,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复杂性体现在所依赖技术系统的复杂涌现。生成式短视频的技术架构本质上是多模态模型的耦合系统,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并非机械化的拼贴,而是文本、图像、音频等异构数据的协同运作,相互激发,甚至在特定的空间中激发出涌现效应。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大模型技术的特性会导致文化符号的生产具有不可控的创造性溢出。文化符号的机器重组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庄重性,构建出价值混乱的表征体系。这种技术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使得文化风险的产生具有内生性,即使按照设计者的原初设定,输入特定的训练数据,也可能产生违背设计者初衷的文化表达。生成式短视频生产所依赖的大模型技术的开源生态,进一步加剧了文化风险源的不可定位性。大模型技术的分布式演进导致文化风险的责任难以追溯,其文化风险既可能源于基础模型的训练数据缺陷,也可能来自社区开发者的参数篡改,抑或是用户提示词的隐性诱导。数据反馈回路的形成,对其文化风险的产生形成了增强效应。生成式短视频的算法系统并非静态规则执行者,而是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回流持续进化。这种动态调适机制使得文化风险具有自我强化的正反馈特征。在短视频生成式生产过程中,用户在与算法的博弈中形成的适应性策略,又反向哺育着算法的偏见进化,形成人机共谋的风险生产闭环。

其次,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复杂性表现为传播网络的多层次嵌套。在生成式短视频生产过程中,物理空间的文化实践与虚拟空间的符号生产构成虚实交织的节点网络。多重空间的嵌套和互渗,一方面形成了文化符号的算法重组,激发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地域文化风险突破既有的地理边界,形成历史真实性的解构危机。此外,生成式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本应强化信息茧房,但跨圈层的内容生成能力又制造了文化符号的流动性。信息茧房效应和圈层穿透效应共存,导致风险评估失去稳定的标准。

(四)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生成性

生成式短视频正在重构数字时代的文化生产范式,形成了以算法模型为驱动、数据要素为基础、用户参与为触媒的新型文化生产机制。其技术内核中蕴含的生成性构成了新型文化风险的本体论根源。生成式短视频正在消解传统创作的主体性,重构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解构既有的文化认知框架,形成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新型文化风险样态。

首先,生成式短视频的技术架构重构了原有文化生产过程中的主客关系。在短视频生成式生产中,传统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立关系被打破,算法运作逻辑取代了人类创作逻辑。依靠训练数据,算法模型自主完成语义解析、风格迁移和内容生成。在此情境下,文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既不完全取决于人类创作者,也不完全由用户需求决定,而是算法模型内在参数分布的概率性显现。在这种文化生产的主体性重构过程中,技术赋能导致了文化领导权转移,文化生产逐渐脱离人类的价值理性框架,陷入算法主导的意义生成体系,形成新型的文化霸权。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也消解了传统创作中的独创性,文化创新异化成依托海量数据的概率采样。传统人类创作者的价值体系开始崩塌,文化原创性的评价体系也面临根本性挑战。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不仅威胁个体创作主体的存在价值,更动摇着整个文化生产体系的伦理根基。

其次,生成式短视频打破了传统视觉文本建立的稳定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意义的生成也呈现出离散性、液态性和流动性等特征。在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过程中,生成式短视频的技术特性使得文化符号的指涉关系不再遵循既定的文化编码规则,而是受制于算法模型的特性。当生成式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将文本提示词转化为视觉元素时,文化意义的阐释不再依赖于主体间的交往理性,而是受制于算法系统的关联强度计算。对于生成式模型的理解过程不再依赖人类文化经验,而是依靠算法的统计概率分布。这种依赖生成式模型的文化生产,使得文化意义的公共性被算法私有化,人类共享的意义空间面临流动性、碎片化危机。依托生成式模型的短视频生产,实现通过算法对人类文化记忆要素重新排列组合的同时,人类文化记忆的传承不再遵循历史性的演进规律,而是变成算法主导的机器拼贴,人类集体记忆的连续性也产生了断裂,文化认同的基础面临着消解风险。

再者,生成式短视频正在重塑人类的认识范式。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模糊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这种生产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要素的重新编码。这种生成式生产给人类带来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在重塑人类的认知框架,使其认知不仅依靠既有的实践经验,更依靠算法的技术逻辑,由此,人类的认知系统正在被算法殖民。当人类长期接触这种算法构建的时空结构时,其认知框架的时空统一性被打破,现实感知的连贯性也会遭受侵蚀。这种认知异化不仅影响人类个体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威胁着人类共同的时空认知基础。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使得文化价值的评判标准异化为算法优化的目标函数,人类的价值理性被数据指标的工具理性所取代。复杂的社会价值判断让位于算法判断,人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自主性逐渐弱化,人类的认知理性也会遭受侵蚀。

三、结语

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撬动了文化生产范式的根本性变革。生成式短视频文化风险的隐蔽性、动态性、复杂性与生成性等四大特征相互耦合,创造出具有自我演化能力的风险生态系统,突破了传统风险分析的认知框架。在短视频的生成式生产过程中,风险生成过程与文化创新过程形成同构关系,技术创新越是突破文化边界,风险积累越是突破安全阈值。面对生成式短视频的文化风险,作为人类自身,既要正确认识技术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辩证关系,承认生成式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必然性,又要坚守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既要利用算法推动文化创新,又要防范跌入技术理性至上的文化殖民困境;既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文化创新机遇,又要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平衡。如何构建更具解释力和预见性的理论范式,为数字文明时代的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性洞见,是当下人类文明健康发展面临的时代命题。

【作者:杨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是202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型主流媒体智能生产的文化风险问题及治理研究”(2024BXW00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