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高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时指出:“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这一目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对“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
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一个大的变动期。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我们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复杂程度和艰巨程度与之前相比明显加大。从外部看,受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军事安全、社会制度和经济科技等因素影响,国际社会中一直存在对中国和平发展猜忌和打压的声音。与此同时,南北发展失衡、区域冲突、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也使得全球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而复杂。从内部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在经济、环境、教育、卫生、城市化等领域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会构成威胁。
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一个总体”、“十个坚持”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内容结构来看,无论古今中外,政治(权)安全始终处于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围绕这一安全要义展开才是军事、经济、文化等安全内容。步入新时代后国家安全内容突破了传统的领土、主权、政治、军事范畴,开始与新生产要素结合拓展到文化、科技、生态、生物、信息、太空等新领域,成为国家安全新的重要内容。从空间发展来看,全球视野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民族宗教冲突、粮食供给安全、地区冲突问题,以及国际性卫生安全事件等安全风险突破了传统国家安全的内涵和空间主权边界,对国家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应洞悉国家安全内涵新变化,在统一整体机体中加强国家安全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准确把握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明确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党的领导下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部署,使得国家安全的目标更加清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法更加科学。要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来观察和分析安全问题,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在国家安全工作中衔接协调、一体推进。进路更加明确。针对新的安全形势,在强调党对国家安全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推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机制建设,建立全域、立体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将国家安全工作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建设和工作之中,使一系列重点举措更加系统,更加科学。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科技赋能国家安全能力、增强国家安全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领域的较量关键内容之一就是量子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竞争。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坚持统筹推进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各领域安全。需要从国家层面持续加强科技赋能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以鲜明的实战实用导向引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
在新国际安全竞争格局下,大量多样化、新形态的安全风险叠加出现,国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显著增强,国家安全受冲击的频度和角度也出现了新变化,需要国家安全机制具有更强的“韧性”。安全研究视域内,国家安全韧性建设不仅包括围绕安全目标对风险的监测和识别,还包括对风险识别后的响应、分析和预测等能力。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新形势下我国要塑造一个开放式的安全系统,不但要“统筹国内和国外安全”还要“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通过“由外及内”“内外兼顾”的路径来改变传统单一的国内安全机制并构建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协作性的国家安全战略,增强我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韧性。
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推进高质量新安全格局构建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高效的国家安全指挥体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国家安全涉及各个领域,因此,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全过程,实施更为有力的统领和协调。要“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建立健全以政治安全为统领,强化经济、科技、金融、网络、生态、开放等领域安全,统筹其他领域国家安全的“1+N”工作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构建高效能的大安全工作指挥协调格局。
充分认识新安全形势,做好新安全风险挑战。与传统安全形势相比,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风险呈现出点多面广、瞬变性、混合性等新特点。再加上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等因素,导致国家安全问题放大性特征更加突出,倒灌效应、合流效应、叠加效应、联动效应、放大效应、诱导效应等现象更加明显。所以,应当充分认识国家安全的新形势,并对可能出现的国家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全面预判,综合运用一切可用手段防控处置,做好应对安全新风险的挑战和冲击。这就要求应对新的国家安全风险不仅要强化利用好传统的外交和司法手段,也要重视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新手段,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用系统思维建立协同高效、科技赋能、法治保障和基层基础的国家安全防范新格局。
创新宣传模式,优化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是提高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的有力举措,是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的重要方法。在新的安全形势之下还有部分干部群众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理论素养不高,认为国家安全问题“离自己很远”甚至“与自己无关”,这种风险认识薄弱环节成为国家安全机制实践层面的风险隐患。因此,要借助不同形式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在干部群众中高效传播,全面快速树立起“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共同构筑捍卫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坚决打好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战争。
(作者:马阳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部)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