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深化老年阅读的路径探索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23 09:1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人口发展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2%。预计在2035年左右,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此背景下,重视老年阅读工作、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减少孤独感、提升生活品质等具有积极作用,更是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和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对实现文化养老、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现实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阅读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民阅读的蓬勃开展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体现。老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均对丰富老年人的阅读资源供给、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权益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在政府的倡导下,出版业及相关社会机构采取了诸多措施,不断满足老年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积极为老年阅读创造便利条件,大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在图书策划出版上,《让夕阳红起来》《养老革命》等专为老年人打造的优秀出版物相继问世,由全国老龄办等机构开展的“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活动自2014年起已累计向老年读者推荐500余种优秀出版物。在阅读推广方面,全国各地以“书香中国”为统一标识,通过读书节、读书月、阅读季等活动,积极开展老年阅读活动,“乐龄读书会”品牌建设持续深化。《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读书看报的比例为23.9%,比第四次调查提升了3个百分点。

二、老年阅读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制约老年阅读的基础性难题已得到有效解决,老年阅读推广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由于老龄化的快速演进以及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当前还存在市场对老年阅读潜力认识不足、老年出版物偏少、适老化水平未满足老年人阅读需求以及欠缺老年人阅读关怀等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与阅读供给规模小之间的矛盾。从需求侧来讲,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于出版物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市场理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但是从供给侧看,出版机构整体上对老年读物关注较少,老年读物品种稀缺,导致老年人口基数之大与老年出版规模之小构成强烈的对比,没有处理好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在全国近600家出版社中,华龄出版社是唯一以老年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专业出版社,但是其出版的老年图书品种也不到每年出版图书品种的10%,而且没有形成有力的图书品牌。根据国家版本数据中心的CIP数据,截至2024年底,以“老年”作为关键词的CIP数据仅有20192条,而“儿童”和“青少年”分别有593696条和154143条,分别是“老年”的29.4倍和7.6倍。

二是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单一的出版内容之间的矛盾。老年人阅历丰富,兴趣广泛,其阅读的内容不仅集中在健康养生、时事政治、红色经典、传统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对于心理健康、实用技术、新兴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现在的出版物市场上,老年出版物的内容定位不清晰,内容整体较为单一,缺乏对不同年龄、地域背景、职业类型及文化层次的老年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出版物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多样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和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技术技能型出版物。此外,老年出版物的主体基于纸质出版物,形式也比较传统,排版、设计和印刷整体缺乏美感,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大字号图书出版物较少,基于新媒体平台开发的数字出版物和有声读物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老年人阅读多样化、分众化的需求。

三是普遍的阅读障碍与匮乏的阅读关怀之间的矛盾。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不仅是生理性弱势群体,也常常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知识性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存在视听退化等问题,在数字技术和数字阅读工具的使用方面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因此需要更多的阅读关怀和帮助。此外,老年人大多喜欢群体性活动,但缺乏阅读交流的场所和对象,相比公交、地铁中的老年专座以及医院、火车站的老年窗口,书店和图书馆却少有老年图书专柜,也缺乏老年阅览室、老年专座等专门的阅读场所。 同时,欠缺主动服务意识,需要更多对老年读者的关照和引导。另外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老年阅读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且持续性差,可增加针对老年读者举办的阅读分享会、作家见面会、阅读恳谈会等。

三、进一步深化老年阅读的路径探索

在老龄化持续深化和全民阅读蓬勃开展的当下,老年阅读工作大有可为,老年阅读市场大有潜力。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认识老年阅读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价值,汇聚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起老年阅读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真正实现老年阅读空间从小到大,老年阅读形式从陈到新,老年阅读内涵从书到人的服务目标,共同推动老年阅读走深走实。

一是丰富出版内容,扩大老年读物供给。老年出版物内容不能仅局限于琴棋书画、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一般性内容,更需站在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高度,全方位关注、服务老龄群体生存与生活状态,从老年出版物的资源组织、内容生产、知识服务全流程考虑内容的选择,确保出版物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出版单位应积极开发老年阅读市场,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基于用户画像精准把握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进一步细分老年阅读市场,做好老年出版物内容选题策划,并从多个领域遴选、组织老年出版物专题作者,打造老年出版的惠老内容体系,推出更多可读性、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优秀出版物,涵盖老龄政策宣传、孝老敬老良好社会风气营造、养老保健、老年教育需求等内容,不断满足老年读者多样化、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优质内容资源与文化服务支撑。同时,还应该考虑老年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尽量避免内容与形式的脱节,通过增加插图、调整字体字号和开本、改善纸张质量等方式改善老年人的阅读体验。

二是优化阅读服务,保障老年人阅读权益。在阅读场所方面,在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养老机构等开辟专门的老年阅读室或老年阅读区,进行无障碍设计,配备适用于老年读者的书架、桌椅,并提供放大镜、老花镜等必要的辅助工具,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的阅读场所。在阅读资源上,根据老年人的阅读习惯和特点,增设老年书架,不断充实各类阅读资源,有条件的区域还可根据读者的基本情况、喜好兴趣和阅读需求等建立专门的阅读档案,为其提供定制书单、推荐书籍等精准化的阅读服务。在人员方面,配备专门的服务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公益组织、爱心团体等第三方的合作,调动社会力量加入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还可以招募老年志愿者,实现老年互助。

三是创新推广方式,丰富老年阅读活动。创新阅读推广活动是深化老年阅读的有效途径。要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和节气,以及国家庆典、历史纪念日、重大国事活动等,精心策划并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主题突出的老年读书周、读书节等活动。要因地制宜,用好各类阅读空间和阅读资源,优化阅读功能设置,组织开展读书分享会、文学讲座、诗歌朗诵等活动,加强优秀出版物的宣传推荐,探索“阅读+养生”“阅读+交友”等消费新模式,打造老年人阅读、休闲、养生、会友的多业态叠加复合空间,激发老年群体的阅读热情。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文化项目,打造融合非遗文化体验、表演、美食、观光等为一体的“文旅+阅读”服务模式,让阅读在与文化的融合中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出版单位还可以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文化机构等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推广老年阅读,不断满足老年读者的高品质需求。

四是深化数字赋能,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数字阅读具备便携性、花费低、不受阅读场景限制等多方面的优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老年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打造数字化阅读平台和智能化阅读场景,打破阻碍老年群体畅享文化服务的“数字壁垒”,让老年群体更好地共享数字时代发展成果,是深化老年阅读的必由之路。要充分考虑老年用户的切实需求,依托大数据、AR、VR等前沿技术,开发更多数字阅读平台和产品,同时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优化功能布局,设立代际互通的操作模式,方便老年人使用。要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开设老年人专区,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兼具实用性、鉴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的数字老年课堂,建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数字阅读资源库群,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要积极开展老年网络技能培训,让数字技术“下沉”到老年人中去,切实提高老年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防范老年人数字安全风险。

(作者:马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经济师)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