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五位一体”架构下中原传统壁画的文化生态重构与文明阐释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24 09:47

摘要:中原传统壁画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的艺术载体,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与审美范式的演变轨迹。本研究以 “五位一体” 保护体系为理论框架,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与遗存价值,揭示其面临的自然侵蚀、文化认同弱化与传播载体单一等保护困境。以“活态传承”为目标,提出“制度保障—技术赋能—教育宣传—文创矩阵—文化辐射”的“五位一体”创新保护体系:通过专项立法、矿物颜料仿生研发与数字化基因库建设夯实保护基础;依托职业院校与跨学科平台培养专业人才;借力文旅融合开发壁画云游线路与文创矩阵;最终以文化辐射重构中原艺术话语体系,将地域性遗产转化为阐释中华文明特质的重要文化符号,为中华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原传统壁画;活态传承;五位一体;创造性转化;文化基因

一、中原传统壁画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

壁画艺术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像符号,内容丰富。近年来,关于我国传统壁画的布局、形态、组织等方面,相关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角度,对我国传统壁画进行了分类。按照功能与作用,可以大致分为装饰壁画和宗教、政治壁画。按照壁画所绘制空间位置的不同和研究的需要,一般将传统壁画分为“寺观”壁画、“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的艺术载体,中原传统壁画的发展与政治、宗教及社会变迁深度交织。春秋时期明堂壁画已具政治教化功能,汉代墓葬壁画(如洛阳卜千秋墓)以升仙题材与简朴线条体现“事死如事生”观念,标志艺术成熟。魏晋至唐,佛教传播催生龙门石窟彩绘与章怀太子墓《客使图》,青绿设色与写实装饰并重彰显盛唐气象。宋元时期,山西永乐宫《朝元图》以“吴带当风”线描构建道教视觉仪典,民居壁画则转向戏曲场景等世俗叙事。技法层面,矿物颜料应用与线描风格演进(汉之粗犷、唐之工谨、元之飘逸),折射出审美范式从礼制规范向多元融合的转型,形成社会功能、教化价值与艺术表现的统一体。

二、中原传统壁画的遗存价值

中原传统壁画的物质遗存与图像体系,为重构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多维实证。如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北耳室西壁及中室“庖厨宴饮场景”墓葬壁画,以生动的东汉晚期艺术手法,描绘了贵族宴饮、车骑出行、舞乐百戏等生活场景与云气缭绕的天上世界,通过严谨构图和鲜明色彩展现了森严的阶级分界与精湛的艺术水平;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残存的唐代佛教壁画,成为探讨中古宗教艺术嬗变的关键样本;山西永乐宫壁画则通过“朝元”仪仗的空间叙事将道教宇宙观与权力象征视觉化,其构图秩序与色彩逻辑成为研究晚期帝制时期政教关系的典型个案。这些遗存不仅涵盖儒释道元素的互文、跨地域艺术母题的传播,更具有解码中国古代思想、社会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价值,是珍贵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实物档案。

三、中原传统壁画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

由于建筑结构稳定、环境干燥,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保护措施得当,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对完好。然而一部分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面临着严重的保存问题。例如微生物、地下水、土壤酸碱度、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壁画往往会出现褪色、脱落、开裂等现象。除此之外,盗墓活动等人为因素也对壁画的保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文化认同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大量涌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人追求西方的时尚文化和现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感。传统壁画作为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很多人对传统壁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欣赏,这使得传统壁画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传统壁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等信息。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审美教育,许多人在欣赏传统壁画时,只能看到其表面的色彩和图案,无法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一些人将传统壁画视为一种过时的艺术形式,认为其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不相符合,从而对其产生了排斥心理。这种文化认同的缺失,使得传统壁画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三)传播载体因素

由于传统壁画多以静态图片形式存在,数字化展示较少,其传播载体的单一性导致交互性展示陈列不足,在各大博物馆展览中用户停留时长远低于其他模块互动展时间(例如河南博物院馆藏音乐文物复原古乐器展陈、“集祥·如意”多维空间场景烘托展陈)。

四、中原传统壁画的系统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

(一)深化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是保护中原地区传统壁画的基础。一是制定中原传统壁画保护专项条例,明确将壁画遗存纳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要求城乡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壁画环境影响评估”,若涉及古建筑改造,需提交专项保护方案并通过审批。二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确保矿物原料可持续利用,从源头上保障传统壁画绘制技艺的传承。三是科技赋能矿物颜料仿生合成的研发,提高颜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使其更适合现代壁画绘制和修复的需求。四是数字化归档建立壁画基因库,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实现残片数字化归档,为壁画的研究、保护和修复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多层次教育宣传: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

一是建议职业院校增设壁画修复专业,引入壁画修复专业人士以“师带徒”模式,着重培养具有壁画修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二是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开展壁画病害防治、传统工艺化学等科研项目,着重培养壁画保护修复的研究型科研人才。三是开展社会性教育宣传,通过制作宣传材料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利用“两微一抖一书”平台,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三)借力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

一是在博物馆设立工坊体验区,让游客参与颜料制备与地仗制作,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壁画绘制的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打造“赋彩中原壁画文创矩阵”。通过“壁上华彩”壁画体验盲盒、成品泥板装饰画、线下线上研学活动,并搭配数字藏品与颜料成分科普卡,打造中原传统壁画文创矩阵。

(四)中原文化辐射与跨域协同:构建中原艺术话语体系

一是搭建文化基因数字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壁画文化基因库,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区域壁画元素的授权共享,构建 “中原文化 DNA 图谱”。二是创设跨域文化对话机制:联合丝路沿线省份成立壁画保护联盟,建立年度 “中原壁画文化论坛”,推动不同地域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与互鉴创新。三是开发时空叙事体验系统:基于壁画云游线路开发 AI 导览功能,通过文化传播路径算法生成个性化游览路线,揭示中原艺术特征在不同时空的演变轨迹。四是构建文明互鉴创新矩阵:与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等机构共建数字实验室,开展矿物颜料成分溯源、绘画技法演变等联合研究,形成“中原—西域”艺术互动的学术范式。

结语

中原壁画的艺术嬗变史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的微观镜像。“五位一体”架构通过制度协同、技术赋能、教育深耕、产业激活与文化辐射的联动,推动壁画从“物态留存”向“精神再生”跃迁。未来,依托数字孪生与区块链技术,中原壁画的文化基因可重构全球文明对话语境,使千年遗产成为阐释“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核心媒介,并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价值共生”的中国范式。

(作者:朱虹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题课题“中原地区传统壁画绘制技法保护传承实践研究”编号:2024ZT030课题成果研究)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