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 ⑥ | 社区网格化治理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24 09:57

编者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新一届省委作出“四高四争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了实施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给出了河南提升治理效能的“路线图”。如何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邀请专家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解码基层善治的“河南方案”。

今日刊登第六篇《社区网格化治理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言治有理6.jpg

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属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关注居民可见的心理问题,还与居民情绪、情感治理一脉相承。党建引领基层心理健康工作是新时代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对高效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资源不足、群众参与度低以及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河南党建引领的基层网格化管理通过整合资源、明确责任、优化服务的方式,使社区治理更加高效的同时,也可优化基层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调研中发现,以汝南县“宁管家”为代表的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网格化管理服务,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助推基层治理的精细化、高效化和人性化。因此,可以思考将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与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相融合,助推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高效治理。

一、“宁管家”模式优势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融合点的思考

(一)内嵌“宁管家”模式以全覆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当下河南社区心理服务设置建设基本完备,因此可以考虑如何丰富心理服务内容以提高设施利用率的问题,通过“宁管家”横纵交织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分别掌握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包括以个人为单位、以家庭为单位以及以地理位置接近的楼栋等为单位的生活状态。因此,社区心理服务可以考虑采用“个人—家庭—团体”三位一体的社区心理服务机制,以提高社区心理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宁管家”模式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街道—社区—小区(居民小组)—居民”四级网格组织体系,通过成立小区党小组、家属楼栋党小组、居民小组党员活动站等办法,将党员力量充实到网格中,实现党员力量在网格全覆盖。在此可见,“宁管家”服务模式中的核心是横纵结合的网络结构,其中以“宁管家”为连接点连通社区整体,把社区切块管理的模式结合心理咨询模式,体现出“宁管家”管理模式的细致入微。借此优势,结合心理咨询的模式,可以形成“个人—家庭—互助小组”三种模式相结合的社区心理服务机制。

(二)对接“宁管家”工作丰富社区心理服务以节约管理成本

“宁管家”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将社区内的党建综治、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创文创卫、为民办事等各类事务整合在“一张网”上,实现了“网格治理全覆盖、信息传递更高效、供需对接更快捷、靶向服务更精准、联系群众零距离”的目标。网格员是“宁管家”模式的基础力量,他们通过常态化采集更新人、房等基础信息,动态掌握辖区住户具体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收集社情民意;对网格内独居老人、残疾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持续走访,提供精准服务;围绕矛盾纠纷、安全生活、电信诈骗等方面进行隐患排查整治等。由此可见“宁管家”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已经建立起精准、密实的网络,这为居民提供丰富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经走访调查发现,河南社区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较高但缺少资金使活动受限。而“宁管家”模式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掌握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此优势,可以考虑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融合对居民心理需求的满足,实现在最大程度上对社区居民心理状态的掌握,思考如何通过构建社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实现成本节约,并强化社区情感共同体的凝聚。

(三)借用“宁管家”快速响应来化解心理问题的隐蔽性

由于“宁管家”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特点之一便是日常的走街串巷,对街坊邻里的生活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的信息更新,掌握信息的即时、有效性。这使“宁管家”的精细化管理、快速响应、较高的居民参与度、资源整合与优化、适应性强等特点更为突出。这些优点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尤为重要,因为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除非来访者主动报备,否则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可考虑借用“宁管家”管理模式中对居民信息更新的即时性和快速响应等特点,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的动态性,最大程度实现社区心理服务的时效性。

二、社区网格化治理优化河南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建议

(一)“融”形式:心理服务落入社区网格化管理

第一,内嵌智慧平台。单独搭建数字平台的费用较高,在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数字服务平台上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邮箱和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咨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省财政开支。同时,由于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当一些来访者不愿意参与由他人在场的咨询或者当面咨询等形式时,在线或者热线电话则是较好的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最后,通过智慧平台设立建议反馈模块,及时收集和处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居民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智慧平台实时查看登记在册的居民所遇到的问题,并从专业心理学视角观察筛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这增加了咨询师的主动性,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心理问题中隐蔽性的问题。利用智慧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第二,确定专人专办,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虽说与社区网格化治理相结合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也应该考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和专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招聘专门的社区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成立“社区心理管家”(“心管家”),借社区网格化治理既有资源,动态掌握辖区住户具体情况、收集社情民意,对网格内独居老人、残疾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持续走访,对社区网格进行日常巡逻过程中所发现的居民心理健康问题可与社区心理管家工作对接,主要可分为常态工作对接和紧急事件对接。常态化对接是对所管辖社区内居民心理状态的观测,包括且不限于家庭成员组成、近期家庭成员所遇到的重要事件等,这方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日常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工作的开展,例如,网格中青少年心理健康、退休老人关怀、夫妻关系和谐等。紧急对接则是应对突发事件中所涉及的心理问题及时寻找专家处理,例如极端心理问题所导致的自杀倾向等。

(二)“细”内容:空间—活动—人“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模式

首先,为社区内的团体咨询搭建专有公共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文体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既有公共空间搭建社区心理互动空间,以节约不必要的花费。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虚拟社区空间,如QQ群、微信群等,为团辅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场地和机会,有助于心理社会支持的形成。

其次,社区心理的团体辅导进行定期互动。共同体验与记忆是形成情感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团体辅导中主动进行的个人生活叙事对加强情感联结、形成彼此的心理认同非常重要。可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内嵌并组建社区心理互助小组,将社区中存在具有一致性的、可公开沟通的心理问题的群众聚集在一起,以小组咨询的形式形成心理社会支持系统,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居民在互动互助中建立社区情感共同体。

最后,为提高社区内居民参与意愿,可以将专业化的心理团体辅导进行日常化模式创新,使心理服务更接地气。由于社区内部的共同利益也是形成情感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当居民意识到他们的利益紧密相连时,则更有可能形成合作和团结的态势。组织社区日常心理健康团体互动时,可以考虑居民日常生活中具有一致性的生活问题,例如对青少年学习压力的讨论、对夫妻矛盾的讨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等。当团体辅导中的具体问题在民众中具有一定的共鸣,则自然吸引居民主动参与。

(三)“活”优化:善用“例会”查漏补缺畅通信息沟通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中,街道每半月召开一次沟通例会,解决网格员及社区干部在矛盾调解或其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和商讨,最终确定解决办法。可见“例会”的存在使社区网格化治理管理模式在监督、完善、不断优化方面具有很强的活力,不仅可以加强业务沟通,提高部门间沟通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针对专题问题进行专业解决,使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下的社区心理服务的适应性和专业性都更强。借用这种“例会”工作机制,定时、定点、固定对象地进行工作对接,对重、难点的来访者在保密的前提下进行专业性的分析与讨论,查漏补缺,及时更新信息,持续动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

(作者:张舒,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