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 ⑤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治理的价值面向
编者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新一届省委作出“四高四争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了实施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给出了河南提升治理效能的“路线图”。如何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邀请专家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解码基层善治的“河南方案”。
今日刊登第五篇《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治理的价值面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也是当前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基本渠道,对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在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改革变迁下,乡村社会发展边缘化、价值空心化、文化荒漠化现象趋于严重,给乡村社会治理发展带来了现实挑战。直面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要从乡村文化建设着手,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重塑乡村价值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以文塑魂、以文化人、以文赋能,能够推动乡村治理从外在约束走向内在自觉,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参与,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共治,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源泉。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滋养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沃土。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了应时、处变、和谐、安稳的乡村文化,培育了亿万农民勤劳、坚韧、质朴、向善的优秀品质,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厚重、独特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乡村社会呈现出城市化、现代化的全新面貌,但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新时代新征程,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有助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挖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用活文化载体、创新文化形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能够让传统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创造新价值,为乡村农民提供高质量精神补给,帮助乡村重拾文化自信,坚定文化底气。另一方面,有助于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合力。没有文化传承,就无法形成文化认同,也难谈文化凝聚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可以建立“在地”的农民群众和“不在地”的农村转移人口、乡贤等群体的精神联系,增强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对乡村社会的强烈归属感,引导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事业中,形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合力,进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二、培植时代主流价值观,激活治理主体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思想、教化群众、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乡村营造健康和谐、尚上尚善的社会风气,是维护乡村秩序和谐稳定、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一是有助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实践活动等文化活动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农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之成长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技能的新时代农民,助力他们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二是有助于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模范评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实践活动将文明、诚信、友善、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融入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在乡村内部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提高乡村文明发展,能够激发乡村发展动力和乡村治理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三、塑造规范乡村公序良俗,助推“三治”融合发展
公序良俗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凝聚普通大众价值共识的非正式制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现实,内容广泛涉及家庭伦理、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方面,在维护乡村社会治安、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处理公共事务方面发挥着自治、德治与法治的多重功能。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塑造形成地方特色鲜明、受众广泛、适用性强的公序良俗对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唤醒乡村自治力量。公序良俗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弘扬社会正气为目标导向,致力于以自治来实现善治。塑造公序良俗能够促使乡村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有效减少乡村社会内部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降低乡村治理成本,促使乡村治理组织能够更加高效运作以及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发展和村民需求。其次,有助于补强德治教化基础。公序良俗是被乡村群众普遍认可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乡村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通过自觉遵守公序良俗能够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增强乡村村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建立尊重、支持、友好、互惠的人际关系,为乡村治理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第三,有助于促进乡村法治化建设。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公序良俗”纳入民法的基本准则之一,公序良俗逐步成为国家正式法律体系之外的重要补充。规范塑造公序良俗,能够在处理一些民间纠纷和治理难题时提供更加灵活化、人性化和贴近实际的解决方案,不仅可有效弥补刚性法律在乡村基层治理方面的不足,还有助于深入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向农民普及法治观念,促进乡村法治水平的提升。
四、激活文化市场,丰富乡村文化产品多层次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完成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后,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方面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范围更广、更多层次、更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河南乡村数量众多、特色各异,对不同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开发,不断增加乡村文化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产品创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文化产品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造性开发出新的文化产品,如将农业生产活动与文化体验结合开发农事体验、采摘体验等文旅产品,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在线虚拟旅游、数字博物馆等等,能够回应当前对乡村文化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二是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链构建。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乡村可以形成以文化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包括文化创造、生产、销售、体验等多个环节,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融合发展。三是有助于乡村文化品牌塑造。通过文化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拓展文化产品供给形式和供给内容,加强河南乡村文化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宣传推广,能够增强乡村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大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农民群众普遍摆脱了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命运、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于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推进文化振兴意义重大,还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起到赋能铸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必要手段。通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宣讲,能够引导农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筑牢党的思想阵地。二是有助于培育发展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民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推广普及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推动农业变革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有助于涵养乡风文明。通过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对传统乡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风俗习惯。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乡风,树立良好的家风、民风、社风,进而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潘艳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