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 ⑦ |河南省基层治理智能化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4-25 10:01

编者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新一届省委作出“四高四争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了实施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给出了河南提升治理效能的“路线图”。如何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邀请专家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解码基层善治的“河南方案”。

今日刊登第七篇《河南省基层治理智能化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言治有理7.jpg

近日,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委书记刘宁在会上强调,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化解风险、维护稳定。基层治理智能化是将现代智能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集合多元治理平台、多方主体参与、多样信息处理渠道的治理过程。实现基层治理智能化,对于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河南要持续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建设,补齐基层治理智能化建设短板,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

一、河南省基层治理智能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治理主体智能化治理理念相对滞后。智能化理念的更新是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的基本前提。然而,根据调查来看,当前许多基层治理主体未充分理解智能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尚未转变传统基层治理思维,甚至与智能化治理方向有所偏离,亟待规范与转变。部分基层治理主体的思维习惯还停留于传统治理时期,认为智能化资源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作用不大,没有必要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体系建设,也未按照相关要求将智能化资源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部分干部未能准确把握智能化基层治理的内涵,或者将智能化建设等同于购置电脑、服务器等硬件设施,或者将智慧化治理等同于治理平台、数据库建设,购买了许多智能化设备、建设大量数字化治理平台,盲目使用智能化设备、智能平台开展治理工作,但并未充分利用智能化设备剖析海量数据,未利用数据提升决策与行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治理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目前,基层治理智能化存在政府部门之间、网络系统平台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堵塞现象,阻碍了基层治理智能化进程。一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存在数据信息壁垒。基层治理智能化涉及占有大量数据信息资源的不同层级、多个横向部门,然而各政府部门之间并未共享数据信息资源,致使基层治理主体无法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整合治理信息、协调治理资源等目标。二是系统网络平台之间存在数据信息壁垒。各政府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能定位、业务项目等设计网络系统平台,但各部门之间的网络系统平台并不连贯,诸多系统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三是社会公众获取数据信息存在壁垒。政府部门需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相关数据需要面向公众开放。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公开的数据流于表面,数据输出平台以及公众反馈系统尚未完善,不利于公众获取数据与反馈信息,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智能化格局的形成。

信息安全防范面临严峻考验。政府相关部门依托互联网平台,收集、存储海量社会民生相关数据,但在基层治理智能化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具体而言,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通过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涉密信息而不知,造成大量隐私和保密信息泄露;部分政府部门未建立起完善的数据保护、数据流动、数据使用等方面的数据保护制度,不掌握数据管理技术,致使公民隐私泄露;部分政府部门的网络安全技术受限、数据管理行为不足,致使信息资源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网络攻击或政府信息、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泄露与盗用,导致基层政府、公众的政务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

智能化人才队伍不强。智能化人才是基层治理智能化的行动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层治理智能化的结果。然而当前基层治理队伍中智能人才处于短缺状态。一是复合型人才缺失。目前基层治理队伍中掌握智能专业技术,具备采集、分析处理、整合以及应用创新数字资源的数字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处于短缺状态,掌握智能专业技术与公共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影响基层治理智能化的效果。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度不够。基层治理智能化需要多个部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调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但是现有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在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的过程中存在多元治理主体不协调、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三是智能化设备使用熟练度不够。许多地区虽然在基层治理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限于培训不足等因素,基层治理主体不能很好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

二、河南省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的行动策略

培养治理主体智慧治理理念。一方面,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网站等数字化平台,广播喇叭、黑板报等传统方式,加强基层治理智能化重要价值的宣传,使治理主体充分意识到智能专业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夯实治理主体对基层治理智能化的认同度与支持度,使治理主体树立数字化社会治理理念并主动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托上述平台,加强对基层治理智能化相关内容的阐释,主要包括基层治理智能化的社会背景、概念内涵、发展现状等内容,并开通沟通交流渠道,及时回应各治理主体的疑问与意见,使治理主体对基层治理智能化有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开展智能化治理相关工作。

坚持数据信息开放共治。一要完善治理主体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基层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后台,推进数据库联网,破除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此外,加强基层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分享数据信息资源,以备基层治理工作所需。二要建设一体化数据平台。打造多元治理主体在内的,涵盖数据采集、数据研判处置、数据反馈响应、风险防控预测、信息共享等内容的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获取数据信息。三要面向公众开放数据信息。基层政府部门要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按照相关规定,积极推动数据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与共享,保障公众在了解基层情况的前提下参与基层治理。同时在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建立反馈系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加强数据资源监控管制。一要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法规机制。构建数据使用、分享、流动的法规机制,明确数据的产权归属,明确数据在存储、使用、收集等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责任。制定数据安全预防与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应对各种突发问题与情况。建立数据监控管理机制,加强对数据存储、使用、收集等过程的监控,预防数据泄露、非法传播等事情的发生,或者在危及信息安全的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挽救措施,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二要规范数字化平台建设。根据数据的保密级别设立分级保护办法,按照该办法来对信息资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保密数据增加密钥,从源头杜绝机密数据的流失。同时,对数字化平台进行定期检测,查找平台中存在的信息安全漏洞,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培养智能化人才队伍。一要重视人才引进。完善基层治理智能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涵养专业人才等方式吸引具有智能化思维、掌握智能专业技术、具备公共治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投身基层治理领域。二要加强人才培训。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向基层治理工作人员传授智能专业技术相关技能,并给予一定的实践指导,提升其使用智能化设备助力基层治理的能力。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智能化治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大批相关领域专业人才,为基层治理智能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三要普及智能化知识。对于普通居民群众而言,要加强智能化平台使用方法的宣传,保障群众拥有参与智能化基层治理的技能,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其需要关注智能化设备使用技能较差的中老年群体,通过开展培训课程、日常指导、子女帮助等方式提升其参与智能化基层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作者:邓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