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⑨ | 高质量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河南“四高四争先”背景下的实践路径
编者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新一届省委作出“四高四争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了实施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给出了河南提升治理效能的“路线图”。如何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邀请专家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解码基层善治的“河南方案”。
今日刊登第九篇《高质量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河南“四高四争先”背景下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河南作为教育大省,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教育”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四高四争先”是指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向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战略目标。即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和高品质生活。在教育领域,这一战略具体体现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这也与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在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着力提升教育治理效能,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不谋而合。
一、河南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智慧教育(系统)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发展智慧教育需要系统谋划、科学规划,需要各地深入交流智慧教育的新理念、新经验、新战略和数据治理标准等政策层面的话题,共同探索发展智慧教育的可行路径、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河南省针对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措施。
(一)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
政策是推动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保障。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建成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重点任务是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培育资源供给新型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支持购买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这是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和支撑,更是抢占智慧教育发展高地、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二)智慧教育的相关探索和实践
河南省稳步推进教育智能化建设。截至2022年,全省中小学校实现百兆互联网全接入,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99%,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标准化建设快速推进,高等学校教学、办公、生活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河南省积极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构建教育服务新生态,支持全省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该平台已汇聚3万个线上学习资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提供20种智慧教学应用,服务人群数达到12万人。同时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与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成功搭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基础性作业评价平台。这个平台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精准分析与评价,不仅能助力作业评价改革,提升教育系统精准决策能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且能通过对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学业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并进行AI智能分析,用科学数据做基础,打通智能教学闭环,让学习与教学更科学更高效;为学校、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指导,提升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精准教学与科学决策能力。其中,平台先行推出的智慧作业项目已经在全省铺开,目前已经覆盖省内400所示范学校,通过AI科技赋能教育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三)河南智慧教育的新趋势
教育服务的供给模式已发生悄然变化,智慧教育入校服务成为教育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智慧教育的入校服务是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校园管理、教学流程及家校协同。北师大教育科技集团在洛阳西工区开展了平台+入校服务的新模式,以“京师科教云”为核心技术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了覆盖教育全场景的智慧服务体系。“京师科教云”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重点学科和专家团队,整合了全国各地一线名师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视频,涵盖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科,能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浙江海亮集团在信阳市淮滨县全域开展了平台+入校服务的模式,通过大数据的后台运算服务,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把校本教育资源和其题库资源结合起来,为学校提供一站式的紧密服务。濮阳县教育局启动智慧教育项目,采用“1+3”总体策略,建设一平台三工程,即全县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工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工程和基于五育并举的综合提升工程,服务全县小初高全学段全部学校近20万师生。
二、河南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尚未完全成熟
一方面是数字基座建设滞后导致系统整合不足。早期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存在“各平台建设标准不一、数据流通受阻”等问题,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尚未完全整合,导致数据无法有效流通和共享。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技术上的不足,影响了智慧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度和创新度不足
一方面是融合度不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仍需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网络合作教研等新模式的普及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创新度不足。教育服务的业态模式还没有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入校服务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评价与反馈机制缺乏动态调整
一方面,平台虽能提供监测数据支撑,如学业质量分析,但如何根据用户反馈动态优化资源和服务尚未明确。例如,个性化资源推送的精准度、家校协同的实际效果等缺乏长期跟踪评估机制,可能导致平台功能与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尚未涵盖所有关键领域,无法全面评估智慧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河南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数字基座建设
一方面是推进优质资源的系统整合。加快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数字公共资源与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优质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健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公共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另一方面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坚持一数一源、动态更新、有序利用的原则,统一数据标准及规范,开展数据综合治理,实现教育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二)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是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通过教育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活动与教学行为等常态数据的精准采集、有效分析、督导评价,为学校、老师提供基于全数据的决策支持。二是推广网络合作教研。建立网络合作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三是形成成熟的入校服务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成熟的入校服务模式,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通过校企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建立动态优化的评价机制
一是通过监测数据支撑。利用平台提供的监测数据,如学业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质量,长期跟踪评估机制,确保平台功能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二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动态更新的教育评价模型,整合多学科力量,形成一套具有广泛共识度、覆盖度的评价指标理论体系。三是加强反馈机制建设。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通过定期的评估报告和反馈数据,帮助教师和学生识别问题,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教学质量综合测评与诊断分析平台,实现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和智能分析,形成闭环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王静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