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⑩ | 抓实新就业群体党建,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编者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新一届省委作出“四高四争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了实施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给出了河南提升治理效能的“路线图”。如何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邀请专家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言献策,从理论视角解码基层善治的“河南方案”。
今日刊登第十篇《抓实新就业群体党建,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2025年2月12日,全省召开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基层党建,着力推进‘五基四化’,强化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组织保证”。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聚集了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工作灵活性强、流动性大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党建新领域、新阵地。要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好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持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为强化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组织保证。
优化党建组织网络,强化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既有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其特点和要求,要积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协同推进党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强化党建主体嵌入。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一体推进,将新就业群体党建纳入平台经济企业管理体系,推动平台企业与合作方共建党组织,成立联合党支部或行业党委。通过这种方式将分散的新就业群体党员纳入党组织的统一管理中,实现党组织的广泛覆盖。例如,信阳市浉河区通过成立网约车行业党支部,建立转移组织关系进支部的党员与暂不具备条件未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共过“双重组织生活”的新型党建模式,提升了党员从业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二是筑牢组织基础。清晰的底数是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基础,为精准掌握新就业群体党员数量,要完善新就业群体党员动态摸排机制,全面掌握党员数量、分布和工作情况等。细化排查,常态化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引导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亮身份、找组织。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线下线上全覆盖”,通过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的形式,对党员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引导平台企业注册界面嵌入党员信息采集功能,实现党员信息动态采集。有效凝聚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整体合力,通过整合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数据,构建多维度党员数据库,实现流动党员的常态化管理。
凝聚服务共识,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确保新就业群体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党在新领域、新阵地的重要任务。要紧密结合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提升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一是创新完善思想引领内容。理论思想内容只有具备科学性、适时性和规律性才能生成思想引领力,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党的思想引领内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将理论思想与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的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新就业群体特点的思想教育体系。二是优化思想引领方法。通过服务育人来增强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将思想引领工作和服务凝聚工作结合起来,在新就业青年群体成长发展的关键环节提供帮助、传递温暖、实现引领,解决新就业群体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网络育人来加强党的思想引领,以“浸润式”传播的方式,扩大思想传播覆盖面。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线上桥梁”,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课堂等新媒体工具,开展“云课堂”和“微宣讲”,使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接受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反映出思想引领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理论需求,提高思想引领活动的针对性,提升思想引领效率和思想引领效果。
突出互动联结,增强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依托政府部门、社区两委、平台企业以及各类社会主体等团体,在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中形成互动联结,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一方面,实施精准化关怀,提升群体归属感。整合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场所的公共服务功能,建立需求导向的精准服务机制,为新就业群体构建包含基础保障层、能力提升层、发展支持层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矩阵。另一方面,营造社会认同氛围,提升群体价值感。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以价值引导与社会认同双轮驱动,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尊严感与价值实现度。具体而言,首先,建立政企社协同的荣誉激励体系,由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属地管理部门与平台企业形成治理联盟,通过“最美劳动者”等社会荣誉评选,进一步强化激励引导,使新就业群体在服务社会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其次,实施典型人物的符号化传播策略,会同相关部门广泛宣传新就业群体典型事迹,充分展示良好形象。最后,通过主流媒体叙事框架重构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角色认知,将零散化的个体叙事整合为具有公共价值的集体记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新就业群体的浓厚氛围。
新就业群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新兴力量,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可以依靠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引导新就业群体实现从基层党建的服务对象到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通过党建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建立以新就业群体党员为骨干的协同治理队伍。开展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的“火种计划”,吸纳思想端正、表现优异的新业态从业者加入党组织,扩大新就业群体党员队伍。加强新就业群体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通过相关专题培训提升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能力和素质,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头作用,推动以党建凝聚人心,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基层治理的吸引力。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党建总体布局,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红旗手等措施,引导党员带头履职。采集新就业群体从业信息,根据工作实际,推送并引导其至服务半径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报到。设立新就业群体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明确其在文明宣传、平安创建、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引导他们有序地参与基层治理,发现并解决基层治理问题。
发挥新就业群体身在基层的独特优势。将社会服务嵌入新就业群体日常工作,创造“职业化志愿服务”新模式,实现“举手之劳治理”与“职业价值再造”的双向赋能。新就业群体凭借其高频次流动、广域覆盖的职业特性,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延伸力量,并有效填补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空白。部分新就业群体日均行程可达数十公里,覆盖社区、商圈、工业区等多元场景,天然具备“动态巡查”优势。例如,佛山市新就业群体通过“随手拍”等数字化工具实时上传隐患信息,与社区网格员形成“发现-上报-处置”闭环,显著提升治理响应速度;武汉市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上线“江城小蜜蜂”小程序,集成在线报事、活动报名、诉求表达等功能,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异常情况预警、突发事件直报、社情民意传达等。此外,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新就业群体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力量重构城市服务格局。例如,利用新就业群体灵活调度能力和地理数据优势,推行“兼职网格员”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问题,有效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率和质量,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新就业群体社会参与的过程中,要平衡好“责任”与“权益”,确保新就业群体党员在参与基层治理时不感到负担过重。要完善任务设计方案,精简基层治理任务,明确优先级,优先分配与本职工作关联度高、时间灵活的任务给新就业群体,分阶段推进各项任务,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在基层治理初期以“微任务”为主,根据党员反馈逐步调整任务量。要健全激励机制,将新就业群体基层治理参与度纳入职业晋升、评优评先的参考指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积分制度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社区治理参与时长符合要求的新就业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推荐就业岗位,参与社区治理的时长可存入“时间银行”,未来可兑换社区养老、子女托管等服务,减轻后顾之忧。
(作者:席爽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