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新质劳动力返乡创业的驱动机制研究
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区域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现阶段,返乡创业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回归的有力推手,值得注意的是,一支体现高学历、高技能、高适应性鲜明特质的“新质劳动力”队伍正成为支撑这场变革的中坚力量。本研究将“新质劳动力”定义为河南省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群,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创新实践能力,兼具“一专多能”的综合型属性,是引领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其返乡创业行动不仅可缓解城市人才过度集中的问题,更可凭借知识反哺和技术下沉带动乡村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
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支点,近几载依托富足的人力资源优势与政策扶持体系,稳步构建起凸显中原特色的创业孵化生态,尤其是新质劳动力群体,依靠其技能优势、职业韧性及创新基因,在区域产业转型中充当“顶梁柱”角色。本研究基于对河南省210名新质劳动力的深度调研(样本特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99%、省内从业超三年者占98%),融合计划行为理论与创业事件模型,围绕该群体返乡创业的决策逻辑展开,从社会资本、个体认知、政策环境、金融支持及地方生态等多维层面剖析其关键影响因素,试图为完善针对此群体的创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性的佐证,进而服务该群体创业实践中的需求。
一、社会资本:关系网络里的创业动力传递
地缘性社会网络依靠情感联结与群体示范的双重路径,影响该群体创业意愿的塑造。调查结果显示,48.09%的受访者感受到父母对创业的明确支持(较为同意+完全同意),代际价值上的认同成了重要的精神后盾。58.57%的受访者认为朋友对创业持支持态度,且70%的受访者身边能找到创业实践范例,此类“身边人效应”大大降低了创业认知的未知程度。值得留意的是,仍有29.05%的受访者对创业持中立态度,表明需进一步构建制度化的创业社群,通过常态化互动平台促进隐性知识流动与风险认知迭代,以此激发更多潜在创业者的积极主动性。
二、个体认知:能力储备与风险意识的平衡
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决策过程影响十分显著,58.05%的受访者称自己能及时察觉市场影响力大的产品或服务,该能力大多源于持续的学习与实践,88.09%的受访者表明善于跟有经验者沟通学习,但还是有约13.81%的受访者对自己在市场洞察力方面信心不够,而且在技术应用、财务风控等环节存在缺陷。针对此,提议构建含有情景模拟、决策训练等模块的培养框架,主要强化该群体在动态市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及风险缓冲能力。
三、政策环境:制度设计及执行效能存在优化空间
地方政策的扶持是创业生态搭建的基础保障。河南省在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及审批流程简化等方面的行动得到普遍认可,81.91%的受访者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持积极态度,尤其是“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行政工作效率。然而调研也揭示出部分痛点:13.81%的受访者对政策了解不足,基层宣传存在覆盖盲区;行业差异化扶持机制尚不完善。未来可探索构建“政策体验官”体系,邀请创业者参与政策制定的评估事宜,同时建立行业画像数据库,实现政策供给的精准契合。
四、金融支持:融资渠道与风险分担的机制创新
资金供给始终是该群体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当前,河南省已形成多元融资体系,65.24%的受访者认为当地融资渠道多样化,且80.95%的受访者认可金融机构的信贷优惠。但部分创业者仍面临融资困境,19.05%的受访者认为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的难度较大,突出表现为信用评估标准僵化、放款周期过长等问题。建议金融机构针对该群体引入动态信用评估模型,将供应链流水、社交口碑等非传统数据纳入评估体系,同时联合行业协会构建行业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顾虑。
五、地方生态: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的系统支撑
区域产业基础与硬件设施是该群体创业成功的底层支撑。河南省在交通物流、网络通信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成效显著,80.47%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能满足经营需求。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更为创业提供市场机遇,75.24%的受访者认可当地重点产业的发展势头。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地区存在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现象。对此,可推行“链长制”管理模式,由地方政府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同时建立县域产业图谱,引导差异化布局,避免低效重复投资。
六、战略展望:创业驱动乡村振兴的三维突破
当前河南返乡创业已进入“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需针对新质劳动力群体的特性,从以下维度深化布局:
1.人力资本升级:构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全周期培养闭环,重点强化数字化营销、品牌管理等现代商业技能,推动校企合作定向输送复合型人才。
2.产业链价值重塑。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业态;横向推进“农文旅康”深度融合,培育乡村康养、非遗研学等新兴增长点。
3.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创业项目生态评估制度,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权合作、保底分红等方式实现多方共赢。
结语
河南省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创新配置与价值重构。通过聚焦新质劳动力群体的需求,强化社会资本的网络化联结、政策工具的精准化供给、产业生态的系统化培育,河南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未来需持续优化制度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强化数字赋能,使返乡创业真正成为驱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
【作者:殷朝兵,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讲师 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新质劳动力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激励策略研究” (2024JC076 )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